
(1).传说中神名。虎头龙足,蟒目蛟眉,居于 南海 。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鬼母》:“ 南海 小虞山 中,有鬼母,能产天下鬼。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 苍梧 有 鬼姑神 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眉。”
(2).指佛教护法神 鬼子母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 王鉷 据 陕州 ,集天下良工画 圣寿寺 壁……至今尚有十堵餘,其间西廊迎佛舍利,东院佛母壁最奇妙,神彩皆欲飞动。又有 鬼母 、瘦佛二壁差次。其餘亦不甚过人。”参见“ 鬼子母 ”。
(3).指 刘邦 斩蛇故事中白蛇之母。 唐 李贺 《春坊正字剑子歌》:“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夜哭。”参阅《史记·高祖本纪》。
(4).方言。巫婆。《南方周末》1992.10.23:“鬼母,是 赣 东人对巫婆的俗称。”
“鬼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后的详细解释:
鬼母又称鬼姑神,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鬼之一。据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她居于南海小虞山,外貌奇伟,拥有虎头、龙足、蟒目、蛟眉的特征。其最大特点是能“朝产千鬼,暮食其子”,即每天早晨生产大量鬼怪,傍晚又将它们吞食。这种矛盾特性使其成为象征生死循环的神话形象。
在佛教中,鬼母被吸收为护法神鬼子母(又称诃利帝母)。她原为食人子的恶鬼,后受佛陀点化皈依,成为保护儿童的神灵。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提到寺院壁画中绘有鬼母形象,可见其宗教地位。
在赣东方言中,“鬼母”是对巫婆的俗称,反映了地方民俗文化中对通灵者的特殊称谓。
维度 | 描述 |
---|---|
形象特征 | 虎头龙足、蟒目蛟眉的怪异神形 |
核心能力 | 产鬼与食鬼的循环 |
文化演变 | 从凶神到佛教护法神的角色转变 |
文学意义 | 常作为矛盾象征,体现生死、创造与毁灭的辩证关系 |
扩展阅读建议:可通过《述异记》《梦溪笔谈》等古籍,或现代神话研究著作进一步了解其文化流变。部分网页(如、6)提供了更系统的背景说明,可参考来源获取完整信息。
鬼母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恶母、凶母、虐待子女的母亲。它可以拆分为“鬼”和“母”两个部分。
部首:鬼(鬼部)
鬼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为鬼部,声符为亥,意思是指幽灵、邪魔等超自然的存在。
部首:母(母部)
母也是一个常见的汉字,部首为母部,声符为亩,意思是指母亲、雌性生物。
来源:鬼母一词的来源目前尚无确切的文献记载,但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虐待子女、对子女施加暴力的母亲。
繁体:鬼母的繁体字为「鬼母」。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鬼母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鬼母」。
例句:
1. 他出生在一个鬼母的家庭,童年时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2. 那个鬼母对待自己的孩子非常残忍,令人痛心。
组词:鬼母也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鬼母心」(指母亲残忍虐待子女)、「鬼母子」(指母亲和子女关系不和谐)等。
近义词:鬼母的近义词有「凶母」、「恶母」等。
反义词:鬼母的反义词可以是「慈母」、「好母亲」等。
半大报答杯觥交错不事事布头笺菜花藏擫成利粗布寸功村駡寸土东户断霞敷浅富有改建改任格高意远挂灯瓜蒂观兵汩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贵昆铁路鼓檝旱道酣淫龁剌黄父鬼魂飘神荡甲庚箭窗江潭监军假释禁中语拘束口谭拦刼廉人僚寀蛎房六术龙仙绿荫木奴澎赑僻处潜窦芡粉钱租清徽遒美鸤枭退租五言金城武运相门有相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