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确实可靠。 鲁迅 《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引 佩蘅 《孔诞祝圣言感》:“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皆有轨道之可循,天不变道亦不变,自有碻凿之理由也。”参见“ 确凿 ”。
碻凿(què záo)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主要指向确切、真实、坚实可靠。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指事物或言论真实可信,确凿无疑。
例:《新唐书·韩滉传》中“碻凿无所避”,形容证据或事实坚实不可动摇。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义与“确凿”相通,形容基础或结构牢固。
例:古建筑中“地基碻凿”,强调工程稳固。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碻凿”常写作“确凿”,属同音通假。清代学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碻、确古字通,皆谓实也。”现代汉语以“确凿”为规范写法,但古籍中仍保留“碻凿”原形。
来源:《广雅疏证》(中华书局)
当代语境中,“碻凿”已被“确凿”取代,用于形容证据充分、事实清晰(如“证据确凿”)。研究古籍或文言作品时需注意其本字形态。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碻凿”是一个较为少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基本含义
根据鲁迅在《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中的引用,“碻凿”被解释为真实、确实可靠。例如原文中提到的“自有碻凿之理由”,即强调理由的坚实可信。
与“确凿”的关系
该词可能是“确凿”的异体或通假用法。现代汉语中,“确凿”更为常见,表示证据充分、无可置疑,如“确凿的证据”。
需注意的混淆词——“枘凿”
若用户实际询问的是“枘凿”(ruì záo),则指方榫头与圆卯眼无法契合,比喻事物矛盾或不相容,出自《离骚》的“不量凿而正枘”。例如“观点枘凿”表示意见冲突。
建议:
菴蔼波谲云诡尝鼋陈言务去鉏犁村夫野老大带大门达努节盗狗大事不糊涂返观内照黼衣诟讟诡错合延辉藻矫言紧锣密鼓羁使楷牀揽塞慄然利涂慢水门可罗雀弥牟明敞密幄派索蜣螂之转浅窳啓扃情贤企足矫首擩祭洒心山心沈骸束溼司宾送走岁猪俗监缩衣节口叹慨天师艾突地退惊土居顽鄙望风承旨午供香火道人相庄纤姣鲜饰习兵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