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足,举足。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太尉蒋济》:“英豪翘首,俊贤抗足。”《文选·左思<吴都赋>》:“虽有雄虺之九首,将抗足而跐之。” 吕向 注:“虽雄虺九首,将举足而踏之。”
“抗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抗足(kàng zú)指“投足”或“举足”,即抬起脚的动作,常用于比喻迅速行动或参与某事。
动作描述
原义为翘起后跟,表示迈步或行动。例如:
引申含义
在古文中常与“翘首”并用,表达对某事的急切参与或向往,如“翘首抗足”形容众人争先恐后的状态。
“抗足”多用于文学性较强的语境,强调动作的主动性或象征意义,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选》相关注释或古代汉语词典。
抗足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抗”是抵抗、对抗的意思,“足”是足够、充分的意思。综合起来,抗足表示抵抗力强、足够充实的意思。
抗足的部首是“⻌”(radical 162),拆分成“⿺走⿹止⿻冖”。
抗足的总笔画数为10画,其中“抗”有6画,“足”有4画。
抗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朱子语类》一书中。在古代,抗足原意是指人们足够的抵抗力和战斗力。
抗足的繁体字为“抗足”。
在古代,抗足的写法有所变化。例如,宋代的《说文解字注》中,抗足的写法为“拉走冖止足”,字形稍有不同,但义义相同。
1. 他身体很健康,有很强的抗足能力。
2. 这种药能增强抵抗力,使我们更加抗足疾病。
抗风险、抗挫折、抗敌、抗体、抗议、抗菌
抗御、抵御、抵挡、抗拒、反抗
屈服、顺从、投降、接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