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名。 汉武帝 元狩 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銖”二字。自 汉 历 魏 、 晋 、 六朝 至 隋 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 唐 武德 四年废。《史记·平準书》:“有司言三銖钱轻,易姦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銖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晋书·食货志》:“於是復铸五銖钱,天下以为便。” 唐 梁铉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灯攒九华扇,帐撒五銖钱。”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铜质货币,其名称源于币面标注的重量单位“五铢”(1铢约为0.65克,五铢约3.25克)。以下是详细解释:
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流通时间长达739年,跨越10多个朝代。其形制为圆形方孔,正面铸有篆书“五铢”二字,材质以青铜为主,具有标准化的重量和尺寸(直径约2.3-2.5厘米,重量约3.5克)。
西汉时期
汉武帝为整顿货币混乱,废除半两钱,推行五铢钱,实现中央对铸币权的集中。此阶段五铢钱铸造精良,重量统一,成为汉代经济稳定的基础。
东汉至隋朝
各朝代沿用五铢钱体系,但逐渐出现私铸、剪边(边缘被剪削)等现象,导致钱币减重和成色下降。例如东汉末年董卓曾铸造劣质小钱,引发通货膨胀。
唐朝废止
唐高祖推行“开元通宝”,五铢钱正式退出流通,但偏远地区仍沿用至清末。
货币史意义
五铢钱是中国首个长期统一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形制传统,影响后世钱币设计。
经济作用
其标准化铸造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央集权。据《汉书》记载,五铢钱“轻重适中,民便之”。
文化象征
五铢钱因流通时间长、存世量大,成为研究古代经济、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业复五铢钱”比喻光复汉室()。
如需进一步了解版别辨识或考古发现,可参考权威博物馆资料或钱币学专著。
《五铢钱》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货币单位。铢是古代铁器的一种,代表了较小的货币单位。所以,五铢钱就代表着五个较小的货币单位。
《五铢钱》的拆分部首是金,意为金属。它总共有7个笔画,比较简单。
《五铢钱》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钱币制度。在古代,人们使用铜钱来交换商品。按照重量和大小的不同,铜钱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五铢钱则是一种较小的铜钱,相当于五个铢的价值。因此,五铢钱逐渐成为代表财富的象征。
《五铢钱》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五銖錢」
在古代,「五铢钱」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有时会将「钱」写成「錢」,或将「铢」写作「銖」。但这些变体和现代汉字的写法仍然可以互通。
1. 他的辛勤工作终于赚到了五铢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2. 这家公司已经破产了,以前的五铢钱也变得一文不值。
五铢、铢币、金铢、钱币、铜钱
五文钱、五个铜钱、五分钱
万贯家财、一分不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