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铢钱的意思、五铢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铢钱的解释

钱币名。 汉武帝 元狩 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銖”二字。自 汉 历 魏 、 晋 、 六朝 至 隋 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 唐 武德 四年废。《史记·平準书》:“有司言三銖钱轻,易姦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銖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晋书·食货志》:“於是復铸五銖钱,天下以为便。” 唐 梁铉 《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灯攒九华扇,帐撒五銖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其名称源于钱币本身的重量单位。据《汉语大词典》记载,“五铢”指代钱币重五铢(约3.25克),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历经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流通达七百余年,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孔圆钱。

从形制特征看,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钱面铸有篆书“五铢”二字,字体规整清晰。其铸造技术采用铜锡合金,早期含铜量高达90%以上,后期因经济波动出现减重、私铸现象。例如东汉晚期“剪边五铢”即为民间剪凿钱缘取铜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历史文献《汉书·食货志》记载,五铢钱的推行结束了汉初“半两钱”轻重不一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以重量为标准的币制体系。钱币学家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五铢钱形制被后来历代王朝沿用,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铸“开元通宝”,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该钱币的出土范围遍及中国各地及丝绸之路沿线,印证了古代商贸活动的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五铢钱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承载着文化内涵。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永平五铢”“太和五铢”等年号钱,将帝王纪年与货币结合,开创了后世年号钱先河。《辞海》特别强调,五铢钱在中国钱币学研究中具有标型器作用,为考古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长的铜质货币,其名称源于币面标注的重量单位“五铢”(1铢约为0.65克,五铢约3.25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流通时间长达739年,跨越10多个朝代。其形制为圆形方孔,正面铸有篆书“五铢”二字,材质以青铜为主,具有标准化的重量和尺寸(直径约2.3-2.5厘米,重量约3.5克)。

二、历史演变

  1. 西汉时期
    汉武帝为整顿货币混乱,废除半两钱,推行五铢钱,实现中央对铸币权的集中。此阶段五铢钱铸造精良,重量统一,成为汉代经济稳定的基础。

  2. 东汉至隋朝
    各朝代沿用五铢钱体系,但逐渐出现私铸、剪边(边缘被剪削)等现象,导致钱币减重和成色下降。例如东汉末年董卓曾铸造劣质小钱,引发通货膨胀。

  3. 唐朝废止
    唐高祖推行“开元通宝”,五铢钱正式退出流通,但偏远地区仍沿用至清末。

三、历史地位

  1. 货币史意义
    五铢钱是中国首个长期统一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形制传统,影响后世钱币设计。

  2. 经济作用
    其标准化铸造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央集权。据《汉书》记载,五铢钱“轻重适中,民便之”。

  3. 文化象征
    五铢钱因流通时间长、存世量大,成为研究古代经济、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业复五铢钱”比喻光复汉室()。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版别辨识或考古发现,可参考权威博物馆资料或钱币学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变徵之声不吊拆账疮科串同粗忽谍报迭荡端面负耉跟局过楼怀瑕活变监犯假人佳兴界然激疾旌奬井井有方觉关谲诈巨工枯木生花礼请力所能及卵裂墨绂魔说您老平县痞塞千古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青郁郁琼尺羣俗讪鄙上除哨声纱屉子盛容神学摄篆石泉手钞税介肆野泰通滩黄潭沱天隐偷嫷瓦埴微服文翮象德相思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