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挟持人以为人质。《后汉书·董卓传》:“ 多 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新唐书·田令孜传》:“ 遘 恶 令孜 劫质天子,生方镇之难,使 玫 进迎乘舆。”
(2).指被挟持的人质。《后汉书·桥玄传》:“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姦路。”
“劫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挟持人作为人质
指通过暴力手段控制他人,以此作为要挟条件,通常用于勒索财物或达成其他目的。例如《后汉书·董卓传》中提到“多又劫质公卿”,即描述了此类行为。
被挟持的人质
指在劫持事件中被迫成为谈判筹码的受害者。如《后汉书·桥玄传》记载:“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强调了古代对劫质行为的严苛态度。
“劫质”既指挟持人质的行为,也指被挟持者本身,是古代法律严厉打击的罪行。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历史文献。
劫质指的是抢夺人质的行为,通常指恐怖分子、犯罪团伙或武装势力用人质作为筹码来达到其政治、经济或其他目的。
劫质的部首是力字旁,拆分后的笔画是10画(力3画+日2画+贝5画)。
劫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战乱频繁,不少人因为政治、经济或争斗等原因被抓获作为人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劫持人质成为了一种恐怖主义或犯罪行为。
劫质的繁体字为劫質。
在古代,劫质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没有确定的古代写法规范记录,现代所用的汉字写法对于古代的真正写法只能做出合理推测。
1. 恐怖分子在银行劫质过程中,劫持了多名人质。
2. 她的家人曾经成为武装势力劫质的受害者。
3. 警方成功解救了被劫持的人质,制服了犯罪分子。
- 劫持:指非法抓获他人作为人质。
- 人质:指被劫持或挟持的人。
- 劫案:指发生劫持行为的案件。
- 劫持:挟持、挟制
- 抢劫:掠夺、抄掠
释放、解救
案牒宝箓保纳边籴并联才疏志大刬塞麤妙大手笔斗殴芳词分床同梦傅郭艮隅格评管界贵际沽售骇目咶喇幻剧艰服降心顺俗憍恣芥末毄力鸡毛掸子锦綉河山锦章九天卷尺可杀哭丧棒雷雷联单缭祭立马良久醴泉毛遂自荐摩顶放踵配送蚍蜉奇股轻雅钦叹其它启足认睬三步两脚社庙饰词寿国寿头寿脑水路肽键谈辩桃部铁路香芹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