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件末尾签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其人持券向某曰:‘适与内兄议,率非万金不可,请即署尾。’”
“署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在文件、书画等末尾署名或题字。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署名于末尾
指在文书、信件或作品的结尾处签署姓名或标记。古代公文、书画题跋中常见此形式,用于表明责任归属或创作者身份。
例:清代书画家常于画作“署尾”以证真迹。
官职代称(古义)
古代部分文献中,“署尾”借指低级官吏。因下级官员需在公文末尾署名,故衍生此称。
例:《南史·王僧虔传》载“署尾而已”,形容职位卑微仅负责署名。
二字组合强调“在末尾处标记”的动作,属动宾结构。
《汉语大词典》
“署尾:在文书末尾署名。亦借指小官。”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辞源(修订本)》
“署尾:署名于文书之末。……后亦称小官为署尾。”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现代语境中,“署尾”多用于学术或艺术领域,日常文书一般称“签名”或“落款”。其古义“小官”已罕用,需结合文献理解。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并溯源至《南史》《唐六典》等古籍用例。)
“署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解释如下:
署尾(拼音:shǔ wěi)指在文件或文书的末尾签署名字或意见。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局诈》中提到:“其人持券向某曰:‘适与内兄议,率非万金不可,请即署尾。’”。这里的“署尾”即表示在契约末尾签字确认。
部分资料(如)提到“署尾”作为成语,形容“结局糟糕”。但这一解释未见于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可能是对词义的误读或混淆。建议以“在文件末尾签署”为通用释义。
多用于正式文书场景,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聊斋志异》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哀恕白专辩才禅诵超媒体痴狂词署撮把戏大羹恫震笃责额蹙心痛法则佛日革鞔关眼过场戏国营经济海津罕车嚎丧和霭鹤鬓黄貂画铺魂爽火烈兼弱攻昧教育界积决禁虣劲翮禁夜伉俪老根子离梦立身行道拈花摘艳逆度牝鸡抢篱瞧科七奔慊心慊意惹草沾花弱毫若士扫涤生魂神省諐豕豞四脚朝天肆望锁心天表葶苈亡情小分队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