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狮子床。佛教中菩萨的坐席。《维摩经·香积佛品》:“ 维摩詰 即化为九万师子牀,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讫。”
(2).泛指殿堂中央尊者或参禅者的坐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宫室》:“君王朝座,弥復高广,珠璣间错,谓师子牀。”
(3).指一般的坐卧之具。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
“师子床”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详细解释:
佛教语境中的“狮子床”
指佛教中菩萨或高僧的专用坐席,象征尊贵与威严。“师”通“狮”,因狮子在佛教中代表智慧与无畏。例如《维摩经·香积佛品》记载维摩诘化现九万师子床供菩萨就座。此用法体现了佛教仪轨中对法座的重视。
宗教场所的尊者席位
在寺庙或参禅场所中,特指位于殿堂中央的主位,供主持法事的高僧或参禅者使用。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提到印度宫室中君王的“师子牀”以珠宝装饰,凸显地位崇高。
日常生活中的坐卧用具
宋代以后逐渐衍生为普通床具的代称。如黄庭坚诗“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床”,以“师子床”比喻简陋居所中的床榻,带有文人雅趣的修辞色彩。
补充说明:该词含义的演变从宗教专称扩展至生活用语,反映了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渗透。不同语境中需结合文献具体分析,例如唐代以前多指法座,宋元诗词则常见日常化用法。
《师子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言行端正,作为榜样受人敬仰的床。比喻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举止,深受他人尊敬和学习。
《师子床》的拆分部首是:"帀"(师字的上半部分)和"广"(床字的上半部分)。同时,拆分后的总笔画数为13画。
《师子床》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卷六十三·襄干传下》:“君子布之于前,庶人务之於后,所谓师子之床也。” 意味着君子将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标准传授给他人,而普通人则努力在这个标准下奋斗。这句话逐渐演变成成语,用来形容众人对有德行的人敬重学习的态度。
《师子床》在繁体中写作「師子床」。
在古代,师字和床字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师字在古文中写作「師」,床字在古文中写作「牀」。所以,成语《师子床》在古代可能写作「師子牀」。
他的慈善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成为了社会上的《师子床》,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尊敬。
师德、师表、床前明月光、床头灯
圭表、楷模、榜样、行家
败类、渣滓、坏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