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食物以祭。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生哀慟发引,威仪在途,男女叫号,人吏奠饌,攀辕遮道者不可胜数。”
奠馔是汉语中具有特定礼仪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指“祭祀时陈设食物供品”。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奠”为祭献之意,“馔”指食物或备置食物,二字组合后特指祭祀活动中向神灵或祖先供奉食物的仪节。此词最早见于《仪礼·士虞礼》记载的“奠馔于西序下”,表明其在周代丧祭礼仪中的实际运用。
从礼制发展角度考察,《礼记·祭统》提出“夫祭有馔”,强调食物供奉是祭祀不可或缺的环节。汉代郑玄注《周礼》时,将奠馔细化为“陈鼎俎、设笾豆”的具体操作流程,体现古代“事死如事生”的祭祀观念。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阐释,“馔”字从食从巽,既指食物本身,亦包含恭敬陈设的动作状态。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仍保留庄重语体色彩,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和传统礼仪复现场景。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代民俗实践中,“奠馔”的具体形式已随时代演变,但其承载的追思敬祖文化内涵持续传承。
“奠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iàn zhuàn(注音:ㄉㄧㄢˋ ㄓㄨㄢˋ),其核心含义为“置食物以祭”,即通过摆放食物进行祭祀活动。
词义
指在祭祀或丧葬仪式中陈设食物以祭奠逝者或神灵,表达哀思与敬意。例如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记载:“人吏奠饌,攀辕遮道者不可胜数”,描述了百姓在送葬时摆设祭品的情景。
使用场景
多用于传统祭祀、丧葬礼仪中,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文献或对古代礼仪的描述。
相关延伸
该词体现了古代礼仪中对逝者的尊重,属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仪式性用语。
版章表诉碧檐波律膏柴桑成分承前城头诚僞城镇居民啜羹地表火顶梁柱踧缩额编飞狐道锋戈感忿高爵重禄剐割鬼子齁喘话端疾驰九白之贡决洞老瓦磏仁沥沥拉拉灵床领牧遛腿离乡背井俪札落泊买子蒙化蒙混曚曚亮秘而不言弄章钱额前史千言万说情切然灯冉冉悠悠三穷是否守胜水墉疏密有致素口骂人铁刷脱唇外办尾期销氛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