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曲几。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嬾架》:“ 陆法言 《切韵》曰, 曹公 作欹架,卧视书。今嬾架,即其制也。”
关于“嬾架”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嬾架(拼音:lǎn jià),又称“欹架”,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躺卧时阅读或休息的器具。其名称中的“嬾”通“懒”,暗示了该器具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历史背景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嬾架的设计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曹操(曹公)。曹操发明“欹架”用于“卧视书”,即斜躺时阅读,后演变为嬾架。
形制特点
嬾架类似曲形几案,可托举书籍或卷轴,使用者无需手持书本即可轻松阅读。部分文献认为其形制与躺椅相近,兼具支撑身体的功能。
嬾架体现了古人对生活便利性的追求,尤其在文人阶层中流行,成为读书时的重要辅助工具。其设计理念至今仍能在现代家居用品中见到延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事物纪原》《古今事物考》等古籍原文。
《懒架》是一个常见的中国汉字词语,具有多个意思。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品懒散、无精打采、不积极,不愿意展示行动力或工作能力。在社交媒体和口语中,这个词也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懒惰、消极或无为。
《懒架》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手,右边的部首是车。它总共由14个笔画构成。
《懒架》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模糊,它可能源自古代的方言或俚语。这个词最早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后来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懒架》的广泛使用是因为其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它常用于调侃或戏谑某人懒散的行为。
《懒架》的繁体字为「懶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有所不同。《懒架》的古代写法可能因时代和地域而异,但其基本结构与现代写法相似。例如,「架」可能在古代以更简化的形式表示。
1. 他整个人都像个懒架,没有任何动力。
2. 她每天都把家务丢一边,真是个典型的懒架。
1. 懒散:形容一个人懒洋洋的,不积极主动。
2. 懒惰:形容一个人缺乏动力,不愿意努力工作。
勤奋、积极、努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