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头表示同意。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二:“帝自此御朝即拱嘿不言,大臣奏事,可即肯首,不即摇首。” 宋 叶适 《徐道暉墓志铭》:“有诗数百,斲思尤奇,皆横絶歘起,冰悬雪跨,使读者变踔憀慄,肯首吟嘆不自已。” 元 袁介 《踏灾行》:“只因嗔我不肯首,却把我田批作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欢悦,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慇懃肯首,早谐结髮。”
肯首(kěn shǒu)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指通过点头动作表达应允或认可,其核心含义与“首肯”相通。该词由“肯”(表意愿)与“首”(表头部动作)构成,强调肢体语言与主观意愿的统一。在具体用法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再三陈情方得肯首”,体现决策者对请求的慎重态度。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肯首特指“以颔首动作表示同意”,其语义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公文用语,如宋代朱熹《答吕子约书》中“再三申说,终未肯首”,展现该词在古代文书中的实际应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书面语体特征,常见于法律文书或正式协商场景,如协议达成时表述“双方肯首后签署合同”。
从构词法分析,“肯首”属于同义复词结构,通过“肯”(应允)与“首”(点头)两个语素叠加,强化同意意向的表达强度。这种构词方式在古汉语中多见,如《左传·成公四年》中“晋侯肯首”的记载,印证其历史渊源。
“肯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ěn shǒu,其核心含义是点头表示同意。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肯”的构词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汉典及《闻见前录》原文。
白条兵火比期比属沉浮晨曦貙蒌徂岁祷献导谀丢眉弄色府院之争膏饧功德田共用怪怖估堆儿规重矩迭蛊疾核产呵噪鬨笑弘壮黄鹄山幻耀凈荡荡静钝九成积下絶羣考典客邸跨竈来祀两栖植物临绝临危不苟罗绣芒背曝背遣还挈扶期高奇观秦帝女情调鼩窦雀瓦热流日景赏异涉案十三家螫针耸服彤弓王侯无般不识乌署吸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