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网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立宪》:“吞舟漏网任纵横,賸几百个鯤鰍併命。”参见“ 吞舟之鱼 ”。
“吞舟是漏”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史·陈庆之传》。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 原指能吞下船只的大鱼(吞舟)漏网逃脱,字面意为“漏吞舟”。“是”为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类似“惟利是图”的语法结构。
2. 引申含义 比喻罪大恶极者逍遥法外,强调司法疏漏对重大罪行的宽纵。如《南史》原文:“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即指帝王宽赦本应严惩的罪犯。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司法不公或法律漏洞,常见于书面语。例:“若吞舟是漏,何以震慑奸邪?”(表达对要犯未受惩的愤慨)。
4. 近义词
5. 权威出处 南朝史书《南史》记载,陈伯之叛逃北魏后,丘迟写信劝其归降时使用该成语,喻指梁武帝对叛将的宽大政策。
需注意:、11等个别解释将“吞舟”误解为“因小失大”,此为错误解读,实际典故与罪罚尺度相关,无关利益得失。
《吞舟是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暴露自己的短处,自掘坟墓。
《吞舟是漏》由包含了部首的字组成:
吞 [口部首,3画]、舟 [舟部首,6画]、是 [日部首,9画]、漏 [氵部首,13画]。
《吞舟是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天下篇》的一句话:“山木自寇,吞舟是漏。”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
《吞舟是漏》的繁体字为《吞舟是漏》。
古时候《吞舟是漏》的各字仍保持现代的意思,只是字形可能会有些微的差异。
他试图掩饰自己的错误,却不知自己正是在吞舟是漏。
- 吞食山河
- 是非不分
- 漏网之鱼
- 自掘坟墓
- 暴露短处
- 破绽百出
- 深藏不露
- 守口如瓶
案比百谏图白乳白羽扇爆炒豆儿卑居本恉贬议乘其不意扯旗放炮舛逆出举兴生賨幏待替大穣打一棒快毬子电场线帝关敦护顿履放生池风胡辘風諫凤丝雁柱攻研管壁嚎啸何粉鹤云黄鹤仙人湖石降雪胶固角口夹七夹八解雨截肢静气懒办法蓝单老相儡亡量给曼漶马前泼水拿解清戏棋筒弃义倍信上限山木自寇声裁侍祠官石龛首次提词往篇诬讦笑诮械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