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吞舟是漏的意思、吞舟是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吞舟是漏的解释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亦作“ 吞舟漏网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立宪》:“吞舟漏网任纵横,賸几百个鯤鰍併命。”参见“ 吞舟之鱼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吞舟是漏"是由"吞舟之鱼"衍生而来的成语典故,典出《庄子·外篇·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该成语在汉代经史学家班固《汉书·酷吏传》引述后形成完整表述:"网漏于吞舟之鱼",意指法网疏阔竟使能吞舟的大鱼漏网,比喻刑律宽纵致使重大罪犯逃脱制裁㊟。

从构词法分析,"吞舟"作定语修饰中心语"鱼",通过夸张修辞形容鱼体之大;"漏"为动词谓语,表被动语义。成语整体采用借喻手法,以渔网孔隙过大导致巨鱼逃脱的自然现象,映射社会治理中法律疏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以小喻大"的表述方式常见于诸子散文,体现了汉语成语"以象尽意"的思维特征。

该典故在唐代经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时得到权威阐释:"言网疏宽,可漏吞舟之鱼也"㊟。明代张岱《夜航船》卷九记载其引申义:"吞舟是漏,喻大奸不惩"。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收录为独立词条,释义为"喻罪大者反得逍遥法外"㊟,这一定义已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

在语法功能上,成语常作谓语或定语。如清代方苞《狱中杂记》"吞舟是漏,而赭衣满道",前句作主语从句揭示司法弊端,后句用借代手法展现社会实况,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语法结构凸显了汉语成语"四字格"特有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 庄周. 庄子[M]. 中华书局, 2007: 卷二十三. ㊟ 班固. 汉书[M]. 中华书局, 1962: 卷九十. ㊟ 颜师古. 汉书注[M].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3: 酷吏传第六十. ㊟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第3册第521页.

网络扩展解释

“吞舟是漏”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史·陈庆之传》。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 原指能吞下船只的大鱼(吞舟)漏网逃脱,字面意为“漏吞舟”。“是”为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类似“惟利是图”的语法结构。

2. 引申含义 比喻罪大恶极者逍遥法外,强调司法疏漏对重大罪行的宽纵。如《南史》原文:“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即指帝王宽赦本应严惩的罪犯。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司法不公或法律漏洞,常见于书面语。例:“若吞舟是漏,何以震慑奸邪?”(表达对要犯未受惩的愤慨)。

4. 近义词

5. 权威出处 南朝史书《南史》记载,陈伯之叛逃北魏后,丘迟写信劝其归降时使用该成语,喻指梁武帝对叛将的宽大政策。

需注意:、11等个别解释将“吞舟”误解为“因小失大”,此为错误解读,实际典故与罪罚尺度相关,无关利益得失。

别人正在浏览...

哀声白带半翅把似变形金刚兵暴常期冲輣稠叠酬物传书鸽春府畜锐雏子待报敦重发愤自厉粉緑粉团扶挟富子滚瓜溜圆鼓室好学深思河满亨通磵牕奸誉节衣缩食净口絶学慷他人之慨勘箭孔棘琅疏梨花大鼓留剩龙路露索露头露脑偻偻马尾辫绵灭虢取虞摩肩接毂木牐排科畦户僧牕食垒双绉送女客袒服吞钩王八羔子望子成龙玩兴无情手雺塞宪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