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衔恤的意思、衔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衔恤的解释

(1).含哀;心怀忧伤。《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郑玄 笺:“恤,忧也。” 汉 张衡 《思玄赋》:“王肆侈於 汉 庭兮,卒衔恤而絶绪。” 唐 张说 《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小子衔恤,非曰能文。”

(2).父母死后守丧。 晋 陆机 《<兄平原赠>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 士龙 衔恤丧庭。” 宋 王安石 《将至丹阳寄表艮》诗:“三年衔恤空餘息,一日忘形得旧游。” 清 冯桂芬 《与李方赤太守书》:“丙午夏衔恤归里,见之为之慨然。”

(3).蒙受冤屈。 清 恽敬 《上陈笠轨按察书》:“其有匹夫匹妇之衔恤者,可诉之县。”

(4).关怀,顾恤。 清 方苞 《七思·三姊》诗:“嗟余兄弟常危疾,姊在视兮时衔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衔恤"是一个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 心怀忧伤

    这是"衔恤"最核心的含义。"衔"指含在口中,引申为藏在心里、怀有;"恤"指忧虑、哀伤。合起来表示内心怀着深切的忧伤或悲痛。此义项源自《诗经·小雅·蓼莪》中的名句:"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描述失去父母后出门满怀忧伤,入门却不见双亲的哀恸之情。该用法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用以表达深沉的哀思。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指父母死后守丧

    由"心怀忧伤"的本义引申,特指因父母去世而服丧守孝。在古代礼制中,子女在丧期内需心怀哀痛,遵守特定的丧葬礼仪和服丧期限,故"衔恤"也用来代指这一过程。此义项更侧重于行为与礼制层面。来源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

"衔恤"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情感的文言词,既指内心深藏的忧戚哀伤(尤其指丧亲之痛),也引申指为父母守丧尽孝的行为和时期。其使用带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情感重量。

网络扩展解释

“衔恤”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四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础释义

  1. 含哀;心怀忧伤
    指内心充满哀痛或忧虑,常见于描述失去亲人后的情感。
    出处:出自《诗经·小雅·蓼莪》“出则衔恤,入则靡至”,郑玄注“恤,忧也”。

  2. 父母死后守丧
    特指子女为父母守孝的礼仪行为。
    例句:晋代陆机《〈兄平原赠〉诗序》提到“衔恤丧庭”,宋代王安石诗中也有“三年衔恤”的表述。

  3. 蒙受冤屈
    指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或冤屈。
    用法:此义项较罕见,多出现于特定历史文献中。

  4. 关怀,顾恤
    表示对他人的体恤与关心。
    例句:汉代张衡《思玄赋》“卒衔恤而绝绪”。


二、用法与语境


三、例句解析

  1. 《诗经·小雅·蓼莪》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 表达失去父母后无依无靠的悲怆()。

  2. 张衡《思玄赋》
    “王肆侈于汉庭兮,卒衔恤而绝绪”
    → 暗含对君王骄奢终致忧患的讽喻()。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诗经》《思玄赋》等原文或权威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奥处标冠鄙土缠弦澄茄打闷棍道岸电熛地代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短剑贰广焚笔凤台曲拐脖儿光阑海鷰狠声江南弄见今交扇劫剂戒令敬惧稷雪积忧钜公科道官可厌空隙狂戆两面光李后主流觞六义附庸理无专在厘整闾衖蛮僥迷真偶数攀高枝儿碰钉子平浮怯惧情志碁子面三素扫厅扫土省级疏忼属累暑吏松麈随军通穆王尔稳练洗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