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有騑马的车驾。《后汉书·舆服志上》:“中二千石以上及使者,乃有騑驾。”
騑驾是古汉语中与车马仪制相关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文献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騑(fēi)
指古代驾车时位于两侧的马,即“骖马”。《说文解字》释:“騑,旁马也。”在车制中,一车多马时,居中驾辕者称“服马”,两侧辅助之马称“騑”(或称“骖”)。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汉典网可查:https://www.zdic.net/hans/騑)。
驾(jià)
本义为“以轭套马”,引申为驾驭车马、车乘。《玉篇》载:“驾,乘也,行也。”
来源:《玉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574)。
“騑驾”在文献中主要有两层含义:
指代车马仪仗
古代贵族出行时,以多马驾车象征身份,“騑驾”即指由骖马牵引的完整车驾,常见于礼仪场合。如《后汉书·舆服志》描述天子车驾“左骖右騑”,凸显威仪。
来源:《后汉书·舆服志上》(中华书局点校本)。
引申为官职或尊称
唐代曾设“騑驾郎”一职,隶属太仆寺,掌管皇室车马调度(见《新唐书·百官志》)。后世亦以“騑驾”敬称他人车驾,如书信中“恭候騑驾”表敬意。
来源: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学导航: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xhts/index.htm)。
“騑驾”的构成反映古代车马制度的等级性:
来源:孙机《中国古代车马文化》(文物出版社,2019年)。
《楚辞·远游》
“骑騳騑以驰骋兮”,王逸注:“騑,骖马也”,表明战国时“騑”已特指骖马。
来源: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唐代官制
《唐六典·太仆寺》载:“騑驾郎掌御马调习”,职责明确。
来源:李林甫《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
“騑驾”本义为骖马所驾之车,后扩展为车马仪仗的代称,并衍生官职名与敬语用法,其演变贯穿古代礼制、职官及社交文化,是汉语词汇与制度史结合的典型范例。
“騑驾”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指配有騑马的车驾。騑马在古代指驾车时位于两侧的马匹,与中间的主马(服马)相配合,形成完整的车马配置。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舆服志上》:“中二千石以上及使者,乃有騑驾。”
说明騑驾是汉代高级官员(中二千石以上)和特使才能使用的车驾规格,具有等级象征意义。
需注意,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古籍研究场景。
白衣相悲弦笨嘴笨舌寎月才疏德薄藏头伉脑臣附骋朢聪明丸从中渔利弹道点铁成金蝶裙抵账发脚番茹風埃富隆感结规圜寒魄鹤籥火刀焦核积厚荆子禁号季叶隽材苦刻枯燥黧瘠六宝銮驾螺呗模棱孽鸟宁侯平运穷亨耆山裘葛耎懦三年艾闪露沙壅失败刷耻双关语所得税泰风谈优投寄围网乌杖污真跣剥纤介晓析谿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