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繫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一本作“ 係虏 ”。《晋书·江统传》:“老幼繫虏,丁壮降散。”《宋书·索虏传论》:“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繫虏。”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系虏(xì lǔ)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动词,含义可从构词和语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构词与基础语义
“系”本义为捆绑、束缚,引申为拘禁(《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虏”指战争中俘获的敌人或平民(《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二者组合后,词义聚焦于“通过武力控制并拘禁”。
二、词义演变与语用特征 2.历史语境中的扩展
在先秦文献中,“系虏”多描述战争中对人口、资源的掠夺行为。例如《汉书·李广传》记载匈奴“系虏老弱”,反映其军事策略中对弱势群体的控制(《二十四史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该词在古汉语中常作谓语,宾语多为被俘者群体,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系虏生口万计”,强调动作的结果属性(《中国历史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现代语义关联 4.当代衍生含义
现代汉语中,“系虏”的实体俘虏义已罕用,但在文学领域保留比喻用法,如“被往事系虏”形容精神层面的束缚(《现代汉语比喻辞典》,语文出版社)。
“系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核心解释
“系虏”由“系”(捆绑)和“虏”(俘虏)组成,字面意为“捆绑俘虏”,引申为俘获、掳获,多用于战争场景。例如《韩非子》中提到“死亡系虏之患”,即指被俘获的威胁。
扩展含义
典故起源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中的“系虏其子女”,描述楚军俘获齐人子女的场景。贾谊《过秦论》中的“俛首系颈”亦为类似用法,后演化为对敌酋的制服。
文学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句,可参考《史记》《韩非子》及唐代诗文。
艾餻岸然百遶白足高僧巴山虎椑乾变天账宾实敝习不仁不义采掠层次分明大脑丹雘颠坠雕辒东方朔帆势范张发隐凤草扶救赶点甘泽高曜高躅鬼魇海参崴酣酺火积济身锒铛伦要泥螺柠条牛弯牌头披心腹婆官起官骐騄绮园诠说区夏惹是招非散座神比沈垫深根固柢湿肉伴乾柴涛声通情王号晚秋作物帏屏违世乖俗慰喜文鲂险危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