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6*体。’君取节焉可也。” 杜预 注:“葑菲之菜,上善下恶,食之者不以其恶而弃其善,言可取其善节。”后因以“节取”指取其善节。 明 唐顺之 《与陈苏山职方书》:“言之缕缕,殊愧词不能达意也……幸赐裁酌而节取之。”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四章二》:“故《章句》、《或问》而外, 朱 门诸子所记师言,过口成酸,读者当知节取。”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读书敏求记>校本》:“见闻既博,辨别尤精,但以板本而论,亦可谓之赏鑑家,则仍未尝不节取之。”
(2).有节制地收取。《晏子春秋·问上七》:“节取于民而普施之,府无藏,仓无粟,上无骄行,下无諂德。”
(3).节录。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启祯野乘》:“《万石园记》亦有可节取者,仅资谈助,略録於后。” 叶圣陶 《文章例话·我所知道的康桥》:“前面的文章是 徐志摩 先生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一部分,全篇太长,只能节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节取汉语 快速查询。
“节取”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由“节”和“取”两个语素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该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本义层面
指从整体中选取符合标准的部分。《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裁取合宜者”,例如“节取文献精华”特指在学术研究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这种用法常见于古籍整理领域,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节取当以义理为准”。
引申义层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补充说明其可表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获取方式”,如《汉书·艺文志》中“节取时需”指向根据时代需求调整采纳标准。现代汉语中该义项多用于政策制定或资源管理场景。
词性上属于及物动词,标准读音为jié qǔ(ㄐㄧㄝˊ ㄑㄩˇ)。构词法属于并列式合成词,其中“节”表筛选,“取”表获取,二者语义互补。该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被列为规范用词,与“截取”存在语义差异:前者强调按标准精选,后者侧重片段截留。
“节取”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引《诗经》典故,比喻对事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采摘葑菲(蔓菁类植物)时,虽根部苦涩,但叶可食用,强调应选择有价值的部分。
常见于资源管理场景,如《晏子春秋》中提到的“节取于民”,指合理征收赋税或使用资源,避免过度消耗。
表示从原文中摘录部分内容,如清代文献和叶圣陶作品中提到的“节取”用法。
该词读音为jié qǔ,现代多用于强调资源合理利用的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晏子春秋》原文或权威词典。
阿浑阿娜拔份拜署兵船博约不恡参虚操揔抄造车旅费陈力愁眉苦脸错錣丹书铁券大物订辨东被斗筲之才断服風駝黻文富衍芣苢共计冠盖如云姑且黑越越绛生稽覈机衡疾捷井厕惊呼基原克敦令绩理性认识朦抵灭顶之灾扭搭奇骨热忽喇日长似岁繖子盐山车摄弓诗邮手録收所熟眠逃号调谐贴就偷换僞凤挦补乡俚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