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手抄录。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凡所宜有之书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録,假诸人而后见也。”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西台恸哭记>》诗:“别庋加收藏,前贤矜手録。北堂学士钞, 南宋 遗民牘。”
“手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手録”指亲手抄录或书写,强调亲自动手完成记录的行为。该词由“手”(亲自动手)和“録”(记录)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不必若余之手録”,即表达自己早年抄书的经历。
现代语境中,“手録”一词使用较少,更多以“手录”形式出现,仍保留“亲手记录”的本义,常见于学术或文学领域,强调传统书写方式的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送东阳马生序》等原文(来源:、6、7)。
手録,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手”和“録”。
手,在《康熙字典》中是第十八个部首,古代的写法为“扌”,表示手掌。它有4画,在汉字中通常用来表示与手有关的意思。
録,在《康熙字典》中是第四十一个部首,古代的写法为“录”,表示写下记录。它有17画,在汉字中通常用来表示记录的意思。
手録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它的意思是“亲自写下记录”,后来演化为“个人记录”或“手记”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手録的书写形式为“手录”。
在古时候,手録的汉字写法是“手録”。
以下是手録的一些例句:
一些与手録相关的词语有:
与手録相反的意思的词语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