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笔帖式的意思、笔帖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笔帖式的解释

官名。 清 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 满 汉 章奏文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司寇》:“ 觉罗 少司寇 阿永阿 ,以笔帖式起家,任刑部侍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翰林院笔帖式 伊实 ,从征 伊犂 时,血战突围,身中七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 满洲 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重轻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笔帖式是清代特有的低级文官职位,主要职责为翻译、处理文书及管理档案。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词源

  1. 基本含义
    笔帖式源自满语“ᠪᡳᡨ᠌ᡥᡝᠰᡳ”(转写:bithesi),由“bithe”(文书)和“si”(人)组成,字面意为“处理文书的人”。清代在各衙署设置,属低级文官,品级多为七至九品。

  2. 名称演变
    清入关前称有学问者为“巴克什”(baksi),天聪五年(1631年)改称“笔帖式”。


二、职责与特点

  1. 核心职能
    主要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抄写文书、管理档案,类似“机要秘书”或“书记官”。例如,刑部笔帖式需整理案件档案以备查考。

  2. 任职群体
    多为旗人(尤其是满洲人),是旗人晋升的重要途径。清中后期因人数激增,地位逐渐下降。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1. 初期重要性
    清初笔帖式职能参照翰林学士,常随侍皇帝左右,如皇太极时期的刚林、库尔缠等,实权较大。

  2. 后期演变
    随着官僚体系膨胀,笔帖式逐渐沦为闲职,甚至被视为“不足重轻”的低级吏员。


参考资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网页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笔帖式》是一个中文词语,指的是以笔为工具、以贴为形式的一种文字记录方式。下面是关于《笔帖式》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笔帖式》的拆分部首是“⺌”和“⺧”,拼音分别为“邑”和“巾”,总共有10画。 来源: 《笔帖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章慕晩所著的《筠園筆札》一书中。 繁体: 《笔帖式》的繁体字是“筆帖式”。 古时候汉字写法: 《笔帖式》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筆”字中的“⺌”曾写作“⺍”,“帖”字中的“⺧”曾写作“⺠”。 例句: 他使用《笔帖式》记录下这个故事,留作纪念。 组词: - 笔札:指使用笔写的记录和书信。 - 帖子:指记录、贴于公告栏上或者用于宣传的纸质或电子信息。 - 书法:指以笔作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艺术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近义词: 文章、文字 反义词: 口授、口述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尽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傍皇闭会材质长沮长门怨成光吃独桌俶扰大粗登学顶门立户二礼蜂合豕突干堆高拱公执砉騞胡拨忽而奬説讲息较驳交衡矫士九泉之下军司开矿康顺刊山卡通宽怠老王卖瓜老鱼跳波论诉蛮勇秘宇母临鸟眼绫懦薄抨隲磬口青黎青油舫取毙嚷聒冗积儒馆沙汭身火市易收举竖井庶女酴醾佗城违害就利仙舟小不平屑役心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