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笔帖式的意思、笔帖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笔帖式的解释

官名。 清 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 满 汉 章奏文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司寇》:“ 觉罗 少司寇 阿永阿 ,以笔帖式起家,任刑部侍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翰林院笔帖式 伊实 ,从征 伊犂 时,血战突围,身中七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 满洲 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重轻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笔帖式(满语转写:bithesi)是清代特有的官职名称,源自满语音译,本义为“办理文书、从事写录的人”。其核心职能是处理官府文书、翻译满汉公文及管理档案,相当于现代的文秘或翻译专员。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解析其含义:


一、本义与词源

  1. 词源构成

    “笔帖式”为满语“ᠪᡳᡨᡥᡝᠰᡳ”(bithesi)的音译,其中“笔帖”(bithe)意为“文书、书籍”,“式”(si)为表示职业的后缀,整体指“文书工作者”或“书记员”。该词最早见于清代官制文献,如《清史稿·职官志》载:“笔帖式,掌翻译文书及记注档案。”

  2. 汉语释义

    汉语词典中多定义为“清代官府中低级文书官员,负责翻译、誊写、保管文件”。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清代职官名,掌理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等事。”


二、官职性质与职能

  1. 隶属机构

    笔帖式广泛设于六部、理藩院、内务府及地方衙门,品级从七品至九品不等,属基层文职。其编制数量庞大,《光绪会典》统计中央机构笔帖式额设逾千人,凸显文书处理需求。

  2. 核心职责

    • 翻译事务:将汉文奏章译成满文或蒙文,确保多民族政务畅通(如理藩院笔帖式专司蒙藏文书);
    • 文书管理:起草公函、誊录档案、保管文献;
    • 辅助决策:汇总数据供主官参考,类似今日行政助理。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影响

  1. 晋升通道

    笔帖式是旗人(尤其是满洲、蒙古八旗)入仕的重要途径,因通晓满汉双语,常升任主事、员外郎等职。清人福格《听雨丛谈》称:“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阶。”

  2. 名称流变

    民国后官职废除,但词义延伸至文书领域。现代汉语中偶见用于戏称“文书工作者”或“书法爱好者”,如《北京方言词典》收录其俚语用法:“他写字工整,像个老笔帖式。”


四、权威文献参考

(注: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文献名称;现代词典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网络扩展解释

笔帖式是清代特有的低级文官职位,主要职责为翻译、处理文书及管理档案。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词源

  1. 基本含义
    笔帖式源自满语“ᠪᡳᡨ᠌ᡥᡝᠰᡳ”(转写:bithesi),由“bithe”(文书)和“si”(人)组成,字面意为“处理文书的人”。清代在各衙署设置,属低级文官,品级多为七至九品。

  2. 名称演变
    清入关前称有学问者为“巴克什”(baksi),天聪五年(1631年)改称“笔帖式”。


二、职责与特点

  1. 核心职能
    主要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抄写文书、管理档案,类似“机要秘书”或“书记官”。例如,刑部笔帖式需整理案件档案以备查考。

  2. 任职群体
    多为旗人(尤其是满洲人),是旗人晋升的重要途径。清中后期因人数激增,地位逐渐下降。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1. 初期重要性
    清初笔帖式职能参照翰林学士,常随侍皇帝左右,如皇太极时期的刚林、库尔缠等,实权较大。

  2. 后期演变
    随着官僚体系膨胀,笔帖式逐渐沦为闲职,甚至被视为“不足重轻”的低级吏员。


参考资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泣北门管钥襞幅币器不硋不至侧媚吃糖宠妾刀州梦的着抵赖都胜鳄鱼夹摓策锋轺服休乖僭轨轨龟契虾蟆窑夹镜积懑金刚坚金壶墨酒柜郡符开载孔门泪涟乐业安居僚列莅会流媚禄饩门帖明惠明行名著配宫千村万落阒无一人融畼柔然射鞴邥垂甚嚣尘上收田鼓守正不挠朔鼓説那里话伺闲穟穟俗士讨没意思天壍铜街王务仙凫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