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人诗文中的词、词组或短语等成分倒置的句式。 杜甫 《望岳》诗“盪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清 仇兆鳌 注:“ 杜 句有上因、下因之法:盪胸由於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眥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倒句例》:“诗人之词必用韵,故倒句尤多。《桑柔篇》:‘大风有隧,有空大谷。’言大风则有隧矣,大谷则有空矣。今作‘有空大谷’,乃倒句也……《史记·乐毅传》:‘ 蓟丘 之植,植於 汶 篁。’索隐曰:‘ 蓟丘 , 燕 所都之地也。言 燕 之 蓟丘 所植,皆植 齐王 汶上 之竹也。’按:此亦倒句;若顺言之,当云‘ 汶 篁之植,植於 蓟丘 ’耳。” 清 俞樾 《上下文同字异义例》:“‘已兹酒,惟天降命,’此二句乃倒句,犹言‘惟天降命止此酒’。”
倒句(或称倒装句)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故意颠倒句子常规语序以达到特定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成分位置的非常规调整,实现强调、韵律协调或情感强化等目的。以下是具体解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倒装指“为了修辞需要,故意颠倒词句的通常顺序”。其语法特点包括:
谓语前置以突出动作状态,如:“多么美丽啊,这片花海!”(常规语序:这片花海多么美丽啊!)
强调宾语内容,如:“这本书,我读完了。”(常规语序:我读完了这本书。)
修饰成分后移以补充说明,如:“他走进来,满头大汗。”(常规语序:满头大汗的他走进来。)
倒句的修辞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前置成分获得焦点突显,如:“终于成功了,我们的实验!”(强调结果)
调整语序使句式节奏和谐,常见于诗歌,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倒装可传递强烈情绪,如:“太精彩了,这场演出!”(表达赞叹)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倒装是汉语灵活性的体现,通过语序变化实现语用功能。”
《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将倒装句列为“变式句”类型,明确其合法性及使用限制。
参考文献来源:
“倒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通过颠倒句子成分的正常顺序来达到特定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常见于古诗文及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倒句指将句子中的词、词组或短语顺序颠倒,形成与常规语序相反的句式。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尤为常见,主要服务于押韵需求或增强语言表现力。
两者都涉及语序调整,但存在细微差别:
原文倒句 | 正常语序 | 出处 |
---|---|---|
有空大谷 | 大谷有空 | 《诗经》 |
盪胸生曾云 | 曾云生盪胸 | 杜甫《望岳》 |
植於汶篁 | 汶篁之植 | 《史记》 |
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书疑义举例》等文献中有系统论述,体现了汉语表达的灵活性。如需了解具体古籍案例,可参考沪江词典提供的详细注释。
爱慕阿锡白紬壁蝨不义之财岔断赤驳赐租打乖儿丹镂大平蠹吏愕怪枫树苓符吏伏汛甘泉诰辞怪伟寒楸韩香好景后燕花草崋山悔服麾日嫮姱简泄结匈金蕖金融市场卷帻聚光镜叩头狂想曲括囊守禄连染泠汰六弓埋瘗哤襍迷途知反捻着鼻子彯摇平交清闲自在琼山三年碧勺状软骨索强似素族唐肆腾越踢脱痛念讬怀吴绵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