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蠽蟟的意思、蠽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蠽蟟的解释

亦作“ 蠽蟧 ”。蝉的别名。《尔雅·释虫》“蜩” 清 郝懿行 义疏:“今 黄县 人谓之蛣蟟, 栖霞 谓之蠽蟟, 顺天 谓之蝍蟟,皆语音之转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方言》:蝉,其大者谓之蟧。今 直隶 谓蝉为即蟧, 山东 、 淮 南北谓之蠽蟧, 浙江 谓之蚻蟧,或曰知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蠽蟟(jié liáo)是汉语中对蝉的一种古称或方言称谓,特指夏季常见的鸣蝉。其释义与特征如下:


一、核心释义

蠽蟟指蝉科昆虫,尤指体型较大、鸣声响亮的种类,如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汉语大词典》 释为:“蝉的一种。俗称知了。”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体长多超过3厘米,头部宽大,复眼突出,翅透明具脉纹。
  2. 习性:幼虫(若虫)栖于土中吸食树根汁液,成虫栖息树干,雄性通过腹基部鼓膜振动发声。
  3. 生命周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阶段,若虫蜕皮后羽化为成虫。

权威参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将“蠽蟟”归类为蝉科昆虫的俗名,学名对应Cryptotympana属。


三、方言与文化意象

  1. 方言分布:
    • 华北、东北地区称蝉为“蠽蟟”或“唧了”(音近)。
    • 山东方言中,“蠽蟟龟”指蝉的若虫(知了猴)。
  2. 文学象征:
    • 古人以蝉鸣喻盛夏,如《诗经·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
    • 因其蜕壳特性,象征高洁与重生,如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文献依据:《尔雅·释虫》载“蜩,螂蜩,螗蜩,蠽,茅蜩”,其中“蠽”为蝉类古称。


四、相关名称辨析


权威来源索引: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8册第108页。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物种名录》,2023年修订版。
  3. 《尔雅注疏》,中华书局,2015年再版。
  4. 《中国昆虫志·同翅目:蝉科》,科学出版社,2005年。

网络扩展解释

“蠽蟟”是蝉的方言俗称,具体解释如下:

  1. 词义与发音

    • 该词为山东栖霞地区对蝉的称呼,发音为jié liáo,属于方言词汇。
    • 字形均含“虫”部,表明与昆虫相关,其中“蠽”与“蟟”为形声字,组合后特指蝉类。
  2. 生物学特征

    • 蝉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三阶段,幼虫栖息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汁液,成虫以植物汁液为食。
    •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可连续鸣叫;雌蝉具听器但不发声。
  3. 方言差异

    • 不同地区对蝉的称呼多样,如:
      • 山东菏泽称“爬叉”
      • 河南、江苏部分地区称“知了”
      • 西南部分地区称“结了”(jiē le)等。
  4. 文化关联

    • 因“蝉”与佛家“禅”同音,部分方言中“知了”一名隐含此关联,但“蠽蟟”更侧重方言发音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销魂闭卷並然穿堂丛密挫诎怠事灯烛鹅雏酒颿颿枋国粉面朱唇负縴改捐公认狗尾广求关目桂圃黄台吉甲丝甲扎鸡毛蒜皮镜花缘警勇疾恶好善觉罗学军筹趷梯趷窥探枯树生花料校领承瞄准名副其实睦睦尼罗河旁枝庖宰凭系琴音旗伞秋风纨扇善便珊瑚树谥宝事契説亲司败谈空说幻绦辫挽须僞行猬栗尾琐下界先故衔土闲心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