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败的意思、司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败的解释

(1).官名。即司寇。《左传·文公十年》:“臣免於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於司败也。” 杜预 注:“ 陈 楚 名司寇为司败。”

(2).泛指司法机关。《周书·文帝纪上》:“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舆迁幸。请拘司败,以正刑书。”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死有餘罪,敢逃司败之诛。”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下》:“先生言一旦遘此鞠凶,臣即不致死於贼,亦当归死,司败席藁以待。”参见“ 司寇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司败”是古代官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官名(即司寇)
    “司败”是春秋时期陈国、楚国、唐国等诸侯国对司法官员的称呼,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司寇”。主要职责包括刑狱纠察、法律执行等,如《左传》记载楚国子西“归死于司败”,即向司法官员自首。

  2. 泛指司法机关
    后世文献中(如宋代),“司败”也用于代指司法机构或法律审判机关,例如岳飞曾用“敢逃司败之诛”表达对法律制裁的敬畏。


二、历史演变与争议

  1. 词源考据

    • 学者认为“败”与“则”相通(古音相近),而“则”意为“法”,因此“司败”即“司法”。
    • 《尔雅》解释“司败”职能为“法也”,强调其执法属性。
  2. 与其他官职的关系

    • 司寇:周代设立的中央司法官,鲁、晋等国沿用此名,而陈、楚等国改称“司败”。
    • 司败的职能范围:除刑狱外,可能涉及军事纠察,如《包山楚简》记载楚国的司败负责处理军马盗窃案件。

三、文献用例

  1. 《左传·文公十年》
    “臣归死于司败也”体现司败对官员罪责的审判权。
  2. 《周书·文帝纪》
    “请拘司败,以正刑书”说明其作为司法机构的象征意义。

四、总结

“司败”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的司法官职,职能类似司寇,后世引申为司法机关代称。其名称差异反映了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的官制多样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包山楚简》及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司败:词义和来源

司败(sī bài)是一个汉字词,意为司(sī)“管理、管辖”加上败(bài)“战败、失败”的意思。该词常用来形容某个机构或个人在管理、领导上的失误或失利。

拆分部首和笔画

司败这个词的部首是“司”和“攴”,其中“司”表示“官职、管理”,“攴”表示“敲打”。它共有11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写法

司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至于繁体写法,它与简体写法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司败这个词的写法略有不同。司字是由“口”和“司”组成,败字则是由“贝”和“败”组成。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常见了。

例句

1. 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场司败。

2. 这次选举对他来说是个彻底的司败。

组词

- 司法:行使审判权的机构或工作

- 司令:军队中最高指挥官

- 司机:负责驾驶车辆的人

近义词

- 失败:指计划、行动等不成功

- 失利:指比赛或战斗中失去胜利

反义词

- 成功:指取得预定目标或达到预期效果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