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孑黎的意思、孑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孑黎的解释

遗民;残存的百姓。 清 薛福成 《诰授资政大夫江苏巡抚张公五十寿序》:“追溯十稔以前, 江 南北无完土,孑黎喁喁,不得一夕甘寝,赖 淮 军百战而出诸水火之中。”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贼因诡道擣我 杭 郡,俾我精鋭南趋,乘间袭吾戎垒。师熸帅殉,列城崩溃,乘势脇略,尽收 吴 浙 膏腴地,孑黎孤城,喁喁北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孑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较为特定。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详细意思如下:

孑黎 (jié lí)

  1. 基本释义:

    • 指劫后残留的人民或幸存的百姓。
    • 核心含义强调经历了重大灾难(如战乱、瘟疫、自然灾害)后,幸存下来的、数量稀少且处境艰难的民众群体。
  2. 语源与字义分解:

    • 孑 (jié): 本义指“单独、孤单、剩余”。《汉语大字典》解释“孑”有“单独、孤单”义,也引申为“残余、剩余”之义(《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年)。在“孑黎”一词中,主要取其“残余、稀少”之意。
    • 黎 (lí): 本指众多百姓、民众。《说文解字》释“黎”为“履黏也”,但古文中常用作“众”义,指黎民百姓(《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在“孑黎”一词中,“黎”即指“民众、百姓”。
    • 合成词义: “孑黎”即“残余的民众”、“幸存的百姓”,形象地描绘了经历浩劫后人口凋零、民生凋敝的景象。
  3. 使用语境与情感色彩:

    • 该词常用于描述战乱、灾荒、瘟疫等巨大社会动荡之后的社会状况。
    • 带有强烈的悲悯、哀伤的情感色彩,强调幸存者命运的悲惨和处境的艰难。
    • 是书面语,具有浓厚的文言色彩和历史感,在现代白话文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作品中。
  4. 例句参考:

    • “兵燹之后,十室九空,唯见孑黎数人,茕茕孑立于废墟之上。”(战乱之后,十户人家有九户空了,只见到几个幸存的百姓,孤零零地站在废墟之上。)
    • “大疫横行,死者枕藉,存者皆为孑黎,啼饥号寒。”(瘟疫肆虐,死去的人遍地都是,活下来的都是劫后余生的百姓,饥寒交迫,哭喊不断。)

“孑黎”意指经历巨大灾难(尤其是战乱、瘟疫、天灾)后幸存下来的、数量稀少且处境困苦的百姓。它由表示“残余、孤单”的“孑”和表示“民众”的“黎”组合而成,是一个带有悲悯色彩的书面文言词汇,生动地反映了历史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孑黎”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战乱或灾难后幸存的百姓,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学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使用场景

权威来源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超然迈伦吃苦耐劳愁旅楚汉成皋之战灯烬抵押品翻古防驭枸肆官样花规榘海水难量何苦侯牏化机欢愉嫁母角皮进道若蜷鶄庄惊座窘绌遽色侩牛酷烈羸惫耒耨了望哨犁鹕灵童理七轮箱络鞮麻饼麦食能源情虑七驺群愿日蚀上工身名俱败食葚实望守御束緼请火驷马不追私士算术投石拔距吐白凤歪风妄进望秋刓缺魏红五体香茵逍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