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食椹 ”。比喻受人恩惠。语本《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毛 传:“黮,桑实也。” 郑玄 笺:“言鴞恒恶鸣,今来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则化也。”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阳尹荆州》诗之二:“降贵深知己,寧思食椹恩。”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宋 王安石 《酬王伯虎》诗:“鴞声虽云恶,革去在食葚。”
“食葚”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hí shè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义与出处
“食葚”原指吃桑树的果实(桑葚),出自《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黮通“葚”,即桑葚)。诗中描述猫头鹰(鸮)因食桑葚而改变原本难听的叫声,比喻人受到恩惠后产生积极转变。
比喻义
引申为接受他人恩惠并感念回报,常见于古代诗文。例如:
异体写法
亦作“食椹”,如唐代吴仁璧诗句“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例证,可参考《诗经》原文及历代文人诗作。
食葚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食用的果实。它是由“食”和“葚”两个字组成。
“食葚”这个词的部首是“艹”,共有14个笔画。
“食葚”一词的来源比较简单。它是由“食”和“葚”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其中,“食”表示食用,而“葚”则表示果实。
“食葚”在繁体中的写法是「食葚」。
古时候,“食葚”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是以现代标准字体为准的写法。
1. 这种果实酸甜可口,是夏季最好的食葚。
2. 今天我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新鲜的食葚。
1. 食物:表示可供食用的物质。
2. 葚果:表示果实。
果实、果品、水果
非果实、非食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