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俘的意思、献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俘的解释

(1).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 师﹞振旅,愷以入于 晋 。献俘、授馘,饮至、大赏。” 杜预 注:“献 楚 俘於庙。”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 青海 叛贼 罗卜藏丹津 ,先后槛入,行献俘礼。”

(2).泛指献交俘获之人。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 伍员 ﹞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 敖 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俘"是古代中国军事礼仪中的重要仪式,专指军队在战胜后将俘虏、战利品呈献给君主或宗庙的行为。该仪式具有三重文化内涵:其一为"昭告胜利",通过陈列战利品彰显军威;其二为"祭祀先祖",将战果奉献于宗庙告慰神灵;其三为"确立权威",用仪式化流程强化统治合法性。

从制度沿革考察,该礼仪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的"献禽"制度,至汉代形成完整仪轨。《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四年霍去病"执浑邪王子,收休屠祭天金人,献于甘泉宫",此为早期献俘仪式的典型记录。唐代发展出"献俘太庙-献俘阙下-献俘陵寝"的三级流程,《新唐书·礼乐志》详载其"设俘馘于南门,百官戎服陪位"的仪注规制。

清代献俘礼臻于完备,《清会典》规定献俘需经"择吉、陈仪、奏凯、献馘、祭告"五步骤。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后举行的献俘礼,曾集合俘虏万人、缴获兵器三千余件于午门,其规模之盛见载于《清高宗实录》。该仪式在光绪《大清通礼》中仍有完整保留,直至1912年清帝退位方退出历史舞台。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献"字甲骨文作"",象双手奉鼎之形,本义即进献祭品;"俘"字金文从人从孚,表擒获之义。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战争祭祀的文化特征,现存最早用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献楚俘于王"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献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背景和现代解释两个层面理解:

一、核心定义

  1. 古代军礼仪式
    指战争胜利后,军队凯旋时将俘虏献于宗庙或君主,以展示战功。这一仪式具有祭祀和彰显武力的双重意义。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国“献俘受馘”,即战后向宗庙献俘。

  2. 广义用法
    泛指将俘获的敌人或战利品上交,如清代平定叛乱后“献俘于太庙”的记载。

二、历史背景与实例

三、扩展含义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引申为将成果或荣誉归功于集体或上级,例如学术研究中提到“献俘式致谢”。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相关成语与关联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礼细节,可参考《左传》《隋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按县趁水和泥瘁志蹈火探汤道门得天独厚彫年顶颡动脉硬化風傳佛历杠梁隔心觥酧公局鼓怒鼓盛顾息害群之马合宜戛戛奬勤罚懒剑骑简闻尖颖揵子结緑街尾精能京市盔子苦训冷眼人粝糒灵长目猛孤仃的门奖摹状年报輗軏蓬蓬勃勃丕训签筹千刀万剐青髻青鸭囚室秋英栖蜗上三旗生猪失欲死亦瞑目踢气毬违非相帅成风相盈仙山效矉箫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