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苫枕戈的意思、寝苫枕戈的详细解释
寝苫枕戈的解释
同“ 寝苫枕干 ”。 明 刘基 《春秋明经·考仲子之宫筑王姬之馆于外》:“以大义言之,则公﹝ 鲁庄公 ﹞也方当寝苫枕戈之时,而与仇人主婚姻之礼,不亦悖乎!”
词语分解
- 寝苫的解释 见“ 寝苫枕块 ”。
- 枕戈的解释 .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杀敌报国,志坚情切。 唐 杜甫 《壮游》诗:“枕戈忆 勾践 ,渡 浙 想 秦皇 。” 元 郑元祐 《送萧万户还蜀》诗之二:“跃马莫矜横槊赋,闻鷄不道枕戈眠。” 清 方
专业解析
寝苫枕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ǐn shān zhěn gē,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本义:
- 寝苫:睡在草垫(苫,指用草编成的覆盖物或垫子)上。
- 枕戈:枕着兵器(戈,泛指武器)睡觉。
- 合起来描绘一种时刻保持警惕、处于备战状态 的生活状态,形容生活极其艰苦且随时准备战斗。
-
引申义与典故:
此成语常用来形容不忘国仇家恨,时刻准备复仇或战斗的决心与毅力。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丧礼习俗和军事传统:
- 寝苫:古代丧礼中,孝子在父母丧期内需睡在草垫上(苫块),以示哀痛和守孝。这体现了艰苦与哀思。
- 枕戈:战士或将领枕着兵器睡觉,表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不敢懈怠。
- 将两者结合,“寝苫枕戈”便升华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矢志复仇或报效国家 的深刻含义。它强调在艰苦的环境下(如同守孝),内心怀有强烈的仇恨或使命(如枕戈待旦),时刻准备行动。
“寝苫枕戈”的核心意思是形容生活极其艰苦,同时内心怀有深仇大恨或强烈的使命感,时刻警惕,准备战斗或复仇。它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报仇雪恨的强烈决心。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中对“寝苫枕戈”词条的解释。
- 关于“寝苫”与丧礼习俗的关联,参考了《仪礼·丧服》及历代注疏(如《十三经注疏》)中关于居丧制度的记载。
- “枕戈”的军事含义,则源于《晋书·刘琨传》中“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等历史典故。
网络扩展解释
“寝苫枕戈”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表示时刻不忘报仇,形容人在服丧或特殊时期仍保持高度警惕或战斗状态。字面意思是“睡在草席上,头枕着兵器”,引申为忍辱负重、矢志复仇的决心。
详细解析
-
词源与出处
最早见于明代刘基的《春秋明经·考仲子之宫筑王姬之馆于外》,文中提到鲁庄公在“寝苫枕戈之时”仍与仇人联姻,被认为不合礼义。此外,《宋史》中也用此词描述“仇不复则服不除”的复仇伦理。
-
用法与场景
- 古代语境:多用于父母被害后,子女卧草枕戈以示复仇之志,属传统丧礼与伦理的体现。
- 现代引申:可比喻在动荡环境中保持高度警惕,或形容人坚韧不屈的精神状态。
-
近义词与结构
- 近义词:寝苫枕干、卧薪尝胆。
- 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如“他寝苫枕戈,誓报家仇”。
示例与延伸
- 例句:明刘基批评鲁庄公“寝苫枕戈之时主婚姻之礼”,凸显了礼法与情感的冲突。
- 文化背景:古代“枕戈”象征备战,“寝苫”则与守丧相关,二者结合强化了“忍辱复仇”的意象。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春秋明经》《宋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骜放白氅宝芝簸箕星不如归去逞辨抽象艺术牀栏窜扰翠籙丁沉地位顿即踱步独摇手放屁喇撒发书复朴干僮桂窟海带何患无辞很鸷会刊壶矢护葬鲸工船精鋭金正哭丧棍流僈龙须搂把盲视弥道民礼磨扇压住手娘儿爱俏,鸨儿爱钞啮指辟旋迁祧祈蚕軥牛曲宥濡头沙冈上才烧猪剩索施诊输倕顺俯所业素影徒兵脱肛讬契缊黂五郊镶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