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带;携持。《史记·李斯列传》:“ 秦王 乃拜 斯 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齎持金玉以游説诸侯。” 南朝 梁 周捨 《上云乐》:“復有奇乐章,齎持数万里。”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潮退,见一异物立於波中,褐色,有毛,有牙,有脚,有鼻,有耳,骨软似不任齎持。”
“齎持”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í chí,主要含义为携带、持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根据权威词典《汉典》的记载,“齎持”指“携带、携持”。这里的“齎”本身有“持拿、携带”之意(如《史记》中“齎捕巨鱼具”),而“持”表示握持、保持,组合后强调随身携带某物或保持某种状态。
语境与用法
扩展含义
“齎”字还可引申为“怀着、抱有”,如“齎志”(心怀志向)、“齎恨”(心怀遗憾)。因此,“齎持”在特定语境中可能隐含怀揣某种情感或目的而持守的意味。
相关词汇对比
这些词语发音或字形相近,但意义不同,需注意区分。
齎持(zī chí)是一个汉字词语,指携带、捧持。常用于描述人们手持物品或负重前行的动作。
齎持的部首是齊(qí)和手(shǒu),由20个笔画组成。
齎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一年》。在繁体中,齎持的写法为贄持。
在古代,齎持的写法稍有不同,持字上面有两个小点,像是手中拿着一个物品。
1. 小明齎持着礼物去朋友家做客。
2. 这位旅行者在山脚下齎持着大包小包的行囊。
1. 齎带(zī dài):携带物品。
2. 捧齎(pěng zī):双手持着、托着物品。
携带、持有。
丢弃、放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