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当面顺从。《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后汉书·朱暉传》:“俗吏苟合,阿意面从。”《新唐书·魏徵传》:“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 稷 禼 所以事 尧 舜 也。”《歧路灯》第六三回:“何难回头是岸,万不可面从腹诽。”
“面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iàn có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含义
指表面顺从他人,但内心并不认同,属于表里不一的行为。常与“背言”连用为“面从背言”,强调当面附和、背后非议的两面性态度。
出处与典故
源自《尚书·益稷》中舜对臣子的告诫:“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意为君主有过失时,臣子不应当面顺从,背后却议论。唐代魏徵曾引用此典,强调直言进谏的重要性,反对口是心非的“面从”行为。
使用场景与延伸
多用于描述人际交往或职场中缺乏主见、盲目附现象,含贬义。例如《后汉书》批评“俗吏苟合,阿意面从”,《歧路灯》也提到“不可面从腹诽”。
相关成语
总结来看,“面从”不仅体现行为上的被动服从,更暗含思想上的不认同,常用于警示真诚沟通的重要性。
《面从》是一个汉字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常见的意思:
1. 指一个人的脸部表情和神态顺从、顺应。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言行上向别人故意示好、迎合对方的意见或要求。
2. 指一个人在言谈行为上向他人表达敷衍、应付的态度。
《面从》的拆分部首为「面」,笔画数为9笔。
《面从》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庄子·秋水》一文,文中写道:“故面不可以从缩小称夫,穷不可以从苦笑。”意思是面容是不能因为故意缩小而称美的,贫穷也不能因为苦笑而称吉祥。
在繁体字中,“面”(读音:miàn)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而“从”(读音:cóng)在繁体字中写作「從」。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面」的写法有一些变体,例如「靣」,而「从」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如「從」或「曾」。
1. 他对上司总是一副面从若无其事的表情,但实际上并不听从上司的安排。
2. 她面对顾客时总是面从有余,但目中无人。
1. 面对:面对现实、面对挑战。
2. 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应对。
3. 面临:面临困境、面临选择。
近义词:面黄肌瘦、面不改色。
反义词:面露喜色、面无表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