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公羊传·隐公六年》:“《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 陆机 《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年既不编,何纪之有?”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二十:“编年书甲子,树节良已勤。” 李广田 《<*********选集>序》:“《全集》是按分类编排的,这里都尽可能地按编年调整了,凡是能注出写作年代的也已大致注明。”
(2).指编年体。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 班 马 ,创编年者则议拟 荀 袁 ,於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编年”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按年代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或著作,常见于历史记录和文献整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编年”指以年、月、日的时间顺序系统记录史实或整理文献。例如,《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这种方法强调时间脉络的连贯性,便于追溯事件的发展过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春秋》《资治通鉴》等经典编年体著作。
编年指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事件的一种文字形式或文学体裁。
编年的偏旁部首是“纟”和“辶”,总共有14个笔画。
编年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史记总表》中,意为按年月次第编述。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定的文体,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按时序排列。
繁体字“编”包含“糸”和“辶”两个偏旁部首。
繁体字“年”由“干”和“月”两个偏旁部首组合而成。
在古时候,编年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编“的上半部叫“纟”长,下半部叫“卞”横,左边叫“月”长,右边叫“阝”长,中间是一点。”年“的上半部叫“干”卧,下半部叫“月”长,左边是一横。”
1. 这本编年是根据各种史书编写而成的。
2. 历史学家使用编年法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1. 编纂:指编辑编写。
2. 年表:按年份顺序排列的事件表格。
3. 编年史: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事件的历史。
编年和年谱、年表、年史都有记录历史事件的意思。
编年的反义词是乱序,表示事件无顺序或不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