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ract enmity;incur hatred] 结仇
(1).结下怨仇。《书·泰誓下》:“自絶于天,结怨于民。”《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於 匈奴 ,非所以安边也。”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我们做纪纲的,只该与他施恩,不可替他结怨。”
(2).郁结不散的怨忿。《韩非子·大体》:“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
结怨(jié yuàn)指人与人之间因矛盾、冲突而产生仇恨或嫌隙,是汉语中表示人际关系恶化的常用动词。其核心含义及用法解析如下:
指双方因利益、观念冲突或情感伤害而彼此憎恨,形成长期对立关系。
权威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结下冤仇。”
《汉语大词典》释为:“结下仇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构词解析
二字组合强调“仇恨关系的主动形成”,隐含主观行为导致的持久对立。
词性特征
类别 | 词汇示例 |
---|---|
近义词 | 结仇、结恨、树敌、构怨、成隙 |
反义词 | 和解、修好、化怨、释嫌、冰释 |
古籍例证
《红楼梦》:“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日后必定结怨。”
(来源:曹雪芹. 红楼梦[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现代语境
鲁迅《呐喊》:“他怕结怨于权贵,只得忍气吞声。”
(来源:鲁迅全集(第一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多用于描述以下关系中的矛盾激化:
“结怨”承载中国传统伦理中“以和为贵”的警示意义,儒家强调“冤家宜解不宜结”(《增广贤文》),主张通过“恕道”化解矛盾,避免仇恨循环。
(来源: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结怨”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因矛盾或冲突而积累仇恨,通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群体间的对立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建议:在人际交往中,若无法化解矛盾,至少应避免激化冲突。如《韩非子》所言,减少结怨方能维持和谐。
隘曲敖廪北使变置笔画查字法不得劲长年三老揣与喘气畜豪盗铸镫仗典经鄂衾返朴分得蜂分分频抚缶福建子官照海外黑活话表互走节假日诫警即鹿无虞鬏髻絶漠蜡烟凉粉连门马帮弥久迁诏倾崄清衷亲誉鳅鳝七贞九烈日本人阮太守塞下曲僧刹瑟然酾沈淡灾闪露身界束贝含犀説三道四松蕈梯取痛悔前非穨坏伟绩丰功五湖心无所住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