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削迹 ”。
亦作“ 削跡 ”。1.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庄子·让王》:“ 夫子 再逐於 鲁 ,削迹於 卫 ,伐树於 宋 。” 明 李贽 《复周南士书》:“然削迹伐木,饿 陈 畏 匡 ,其得免者亦幸耳,非胜算也。” 清 钱谦益 《康文初六十寿序》:“至如余之不肖,削迹窜逐,固无足道者。”
(2).消踪匿迹。谓隐居。《庄子·山木》:“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后汉书·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贤,勒铭两国,犹削跡归愆,请命乞身。”《北齐书·杨愔传》:“ 愔 遂弃衣冠於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自称 刘士安 ,入 嵩山 ,与沙门 曇謨徵 等屏居削迹。” 清 顾炎武 《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成篇》诗:“削迹行吟久不归,修门旧舘露先晞。”
削迹是古汉语中的动宾结构复合词,本义指消除踪迹,后引申为隐匿行迹、隐居避世,或特指遭贬黜后隐退。以下是详细释义及典籍例证:
指主动隐匿踪迹,避免被他人发现。
典源:
《庄子·渔父》:"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 描述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被迫隐匿行踪。
《战国策·齐策》:"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强调舍弃权势、隐匿行迹以避世。
表示主动脱离世俗,归隐山林。
例证:
《后汉书·逸民传》载隐士"削迹南山,采薇而食",以自然生活明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请息交以绝游"亦暗含削迹避世之意。
用于描述官员遭罢免后被迫销声匿迹。
典籍佐证:
《孔子家语·困誓》:"削迹于卫,伐树于宋。" 记载孔子因政治迫害隐匿行迹。
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削迹朝端,藏身江海。" 自述贬官后的隐退状态。
在诗文中常象征高洁品格或对权贵的疏离。
用例:
陆游《幽居》诗:"削迹烟波狎钓舟",以渔隐形象表达不慕荣利。
《宋史·隐逸传》称林逋"削迹孤山,梅妻鹤子",成为隐士精神符号。
“削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释
“削”指消除、去除,“迹”指痕迹或行踪。字面意义为“消除痕迹”或“隐匿行踪”。
引申义
在当代汉语中,“削迹”多用于比喻消除过去的错误或隐藏行踪,如“削迹匿影”形容彻底隐匿。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释义与现代用法,如需更完整例证,可参考《庄子》《后汉书》等原文(来源:、2、3、6)。
傲睨自若傍牌半就业背群宾介船帮醇雅春原疵吝等侪鼎镬抵头东第断月讹弊方召丰懋粉侯甫白复育改治刚只硌蹴丱日椢脸匠化锦地积年累岁集体所有制久旱逢甘雨俊音狂举累句擂石涟泣吏曹岭左溜光罄尽明幽末品平射炮谦卑浅眇轻视清甜七上八落秋灌闰月势样守经嗣守宿服梯栈推燥居湿碗唇惋咽稳实枭镜西府新丰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