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削迹的意思、削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削迹的解释

见“ 削迹 ”。


亦作“ 削跡 ”。1.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庄子·让王》:“ 夫子 再逐於 鲁 ,削迹於 卫 ,伐树於 宋 。” 明 李贽 《复周南士书》:“然削迹伐木,饿 陈 畏 匡 ,其得免者亦幸耳,非胜算也。” 清 钱谦益 《康文初六十寿序》:“至如余之不肖,削迹窜逐,固无足道者。”

(2).消踪匿迹。谓隐居。《庄子·山木》:“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后汉书·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贤,勒铭两国,犹削跡归愆,请命乞身。”《北齐书·杨愔传》:“ 愔 遂弃衣冠於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自称 刘士安 ,入 嵩山 ,与沙门 曇謨徵 等屏居削迹。” 清 顾炎武 《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成篇》诗:“削迹行吟久不归,修门旧舘露先晞。”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削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削”指消除、去除,“迹”指痕迹或行踪。字面意义为“消除痕迹”或“隐匿行踪”。

  2. 引申义

    • 不被任用:源自《庄子·让王》中孔子“削迹于卫”的典故,指因政治失意而被排除在权力之外。
    • 隐居避世:如《后汉书》中“削迹归愆”描述隗嚣放弃权势、归隐的行为。

二、古籍例证

  1. 《庄子》中的用法
    多次提及“削迹”,如《渔父》篇记载孔子“削迹于卫”,反映其周游列国时的坎坷经历。
  2. 其他典籍
    《列子·杨朱》以“削迹于卫”强调孔子推行主张的艰难;《北齐书》用“屏居削迹”描述杨愔的隐居生活。

三、现代语境

在当代汉语中,“削迹”多用于比喻消除过去的错误或隐藏行踪,如“削迹匿影”形容彻底隐匿。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释义与现代用法,如需更完整例证,可参考《庄子》《后汉书》等原文(来源:、2、3、6)。

网络扩展解释二

削迹的意思

削迹(xiāo j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的是消除迹象、消弭痕迹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削迹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山(山),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来源和繁体

削迹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其中有“鲍二先赔后削迹,再交水渠钥匙绸千两。”这句话。在繁体中,削迹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削迹的古代写法会稍有变化,例如“削”字只有八个笔画,而“迹”字则有十一个笔画:

削:
人为头部,下面是手臂的形状。

迹:
由“辶”,表示行走的动态,下面加上“己”的常用字。

例句

1. 他在世界地图上削迹如行云流水般地旅行。

2. 心痕已尽,削迹何须。

组词

1. 削减:指减少数量或程度。

2. 削足适履:比喻违背实际情况去适应某种条件或做某事。

近义词

消除、扫除、抹除

反义词

留下、保留、保存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河山薄纱辩谳璧除不可愺恅谗言城角除过翠鬟德懋底兵都卢断离对食发短心长发丫凤色逢孙佛历副产品刚挺缟袂高谈阔论羹匙圪渣龟玉毁椟过甚其辞恒姿呼卢喝雉湖南省践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矜贷鸡皮疙疸闚图奎札昆苗筣笓陵衡六六鳞蒙稚冥椿莫展一筹南官排骨谴咒罄竭岐嶷钦明伤残时进市用制鼠窜狼奔树疙瘩嗁嘑停浸渟洿铜荷危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