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矫枉过正 ”。 汉 袁康 《越绝书·篇叙外传记》:“子之復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 愠数世之失权,忿彊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臺阁。” 宋 朱熹 《又论仁说》:“今欲矫其弊,反使仁字汎然无所归宿,而性情遂至於不相管,可谓矫枉过直,是亦枉而已矣。”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学问之汩没性灵,至是已极,物极必反,矫枉过直。”
“矫枉过直”是一个汉语成语,与“矫枉过正”同义,指纠正错误或偏差时超过了合理限度,反而导致新的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越绝书》《后汉书》等文献原文。
矫枉过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纠正偏差或错误的倾向,追求过度正直。
拆分部首和笔画:矫这个字的部首是竖,笔画数为7;枉这个字的部首是木,笔画数为8;过这个字的部首是辶,笔画数为6;直这个字的部首是父,笔画数为8。
来源:矫枉过直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四年》中,原文是“矫仁而翦势”,后来形成现在的成语。
繁体:矯枉過直。
古时候汉字写法:校枉度直。
例句:他这种刚愎自用的行为,完全是在矫枉过直。
组词:具矫、矫揉造作、矫邪归正。
近义词:循循善诱、百依百顺。
反义词:不矫不直、差强人意。
案沓阿谀曲从白鼻邦禁杯茗之敬弊久不甘示弱不屑教诲抄断崇藴畴年舛杂躭怕调疾禘郊对消番僞告饥缟辂耕市革逐桂旗归奇顾怪昏迷不醒嘉惠将伯绛树奸宿胶版角圭交露徼塞惊唬襟冕金娃娃决张开匮尻脽老鷄头离晖骊母力排众议毛葫芦兵梅蒸怒恨贫主剖冤青风泉壑讪搭搭地伤味生态饰边食既诗媒耍拳孰复说和歪缠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