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枉过直的意思、矫枉过直的详细解释
矫枉过直的解释
同“ 矫枉过正 ”。 汉 袁康 《越绝书·篇叙外传记》:“子之復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 愠数世之失权,忿彊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臺阁。” 宋 朱熹 《又论仁说》:“今欲矫其弊,反使仁字汎然无所归宿,而性情遂至於不相管,可谓矫枉过直,是亦枉而已矣。”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学问之汩没性灵,至是已极,物极必反,矫枉过直。”
词语分解
- 矫枉的解释 矫正弯曲。比喻纠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汉 赵岐 注:“人当以直矫枉耳。”《后汉书·朱祐景丹传论》:“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 李贤 注:“矫,正也。枉,曲也。
- 过直的解释 过分;失当。《汉书·地理志下》:“ 太原 、 上党 又多 晋 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 颜师古 注:“直,亦当也。” 宋 刘敞 《张忠定谥议》:“尚书布衣之时,任侠自喜,破产以奉
专业解析
"矫枉过直"是汉语中常见的成语异写形式,其标准词形应为"矫枉过正"。该成语出自《汉书·诸侯王表》"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可谓矫枉过其正矣",本义指矫正弯曲的物体时过度用力,导致反向弯曲,比喻纠正偏差超过了合理限度,反而陷入另一种极端。
从语义结构分析:
- "矫":动词,意为纠正、使直,《说文解字》释为"揉箭箝也",本指矫正箭杆的工具
- "枉":形容词,指弯曲不直,《孟子·滕文公下》有"枉尺而直寻"的用例
- "过":程度副词,表示超过限度,《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即阐明此义
- "正":形容词,指平直的状态,后引申为正确的标准,《辞源》注为"不偏不倚"的状态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明确标注为"比喻纠正偏差过了头,反而陷入另一种偏差",其使用场景多涉及政策调整、教育改革等领域,如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评注"矫枉过直,则巧伪日生"即属典型用例。
权威文献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
- 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矫枉过直”是一个汉语成语,与“矫枉过正”同义,指纠正错误或偏差时超过了合理限度,反而导致新的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比喻为了修正偏差而采取过于极端的手段,结果适得其反。例如历史上光武帝为削弱权臣势力,过度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三公职权被架空(示例)。
2.成语结构与出处
- 结构:由“矫枉”(纠正弯曲)和“过直”(过度拉直)构成,形象化表达“过度修正”的后果。
- 出处:最早见于汉代袁康《越绝书》,后《后汉书》等文献沿用,如“矫枉过直,政不任下”描述政策失衡现象。
3.用法与语境
- 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批评不恰当的调整方式。
- 适用场景:常见于社会政策、个人行为等领域的反思。例如宋代朱熹曾用此词批评对“仁”的过度解读。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矫枉过正、挢枉过正、枉矫过激。
- 反义词: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5.延伸思考
- 辩证性:成语体现了“物极必反”的哲学观,提示解决问题需把握平衡,避免极端。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越绝书》《后汉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镣摆平半懂不懂必彻彻碧鬟红袖伯高不可讳畅通宸算吹送春酿瓷砖大盟单向蹈据德柄彫零诋诬饵人革闲孤驹过龙花案奖杯焦响甲衣蹐跼九戒醵宴铿锽冷厥廉操俚儒龙山佳会鲁桑买空仓氂虱马犹蒙气民猷劈哩叭啦堡砦取路容衣事苗祀竈日随龙锁藏台安逃杯贴旦同是天涯沦落人头重屠牛吐歪派委箧温淡下达乡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