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跽坐的意思、跽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跽坐的解释

两膝着地,臂部坐在小腿肚上。 刘亚洲 《秦宫月》一:“ 嬴政 在几案后面跽坐下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跽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正式坐姿,其核心特征为双膝跪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身体保持端正。这一坐姿区别于随意放松的"箕踞",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动作分解
    • 双膝触地:两膝弯曲跪于地面或坐席。
    • 臀部压脚跟:身体重心落在脚后跟,背部自然挺直,双手通常置于膝上。
    • 文化象征:代表谦恭、庄重,常见于正式场合(如君臣对答、祭祀等)。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礼仪规范

    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跽坐是标准坐姿。《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即体现警觉与礼节。若随意伸腿(箕踞),则被视为失礼,如《论语》中孔子斥责原壤"箕踞以待"。

  2. 家具演变关联

    唐代以前,低矮家具(如席、榻)普及,跽坐符合起居需求;高型坐具(椅、凳)兴起后,跽坐逐渐减少,但仍在礼仪活动中保留。

三、文献权威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5页)

  2. 《古代汉语词典》

    注:"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98页)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考"跽"字本义:"长跪也,从足忌声",强调身体直立形态。

四、与相似坐姿的区分


参考文献来源

  1.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2. 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仪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以上文献标注纸质权威版本;在线数据库如"汉典"(www.zdic.net)可查部分释义,但建议优先引用纸质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资料,"跽坐"的正确读音和含义如下:

一、读音解析

二、姿势特征 指中国古代跪坐礼仪,要求:

  1. 双膝跪地,臀部悬空不接触脚跟
  2. 上身挺直,目视前方
  3. 双手规矩置于膝上或身前

三、文化内涵

  1. 礼仪象征:用于朝见君王、祭祀等正式场合,体现对尊长或神灵的恭敬,如《礼记》记载"侍坐于君子,跽而不坐"。
  2. 身份区分:与"正坐"(臀部贴脚跟的日常坐姿)形成对比,跽坐更强调庄重性。
  3. 行为规范:在汉代画像砖中常见,是士大夫阶层的标准礼仪动作。

四、历史演变 南北朝后随着胡床(早期椅子)传入,跽坐逐渐被垂足坐取代,但仍在日本茶道等受汉文化影响的传统中保留。

常见误区:

需注意,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和文化研究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期公鞁鞍不奈之何惨号超卓陈腐褫褙饬查传马大部点鬟洞释多故二安发蒙解惑分非風沫丰姿粉丝附会干肉耕货共手洸忽濠沟河车红情绿意检慎锦川君子儒姱服雷鍧灵鸡临瞰鸾鸣陆陆率贷谩彧鱴刀摩登时代女娘缥缈迫人跷脚契箭庆惠勤略榷网取责闪错社会活动生支蛇鳝手工树串儿书侩司掌晩饭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