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聪明外露。《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 ﹞叔父 爽 ,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逸士传》:“或问 许子将 , 靖 与 爽 孰贤? 子将 曰:‘二人皆玉也, 慈明 外朗, 叔慈 内润。’”《南齐书·衡阳王道度传》:“ 宣帝 问二儿学业。 次宗 答曰:‘其兄外朗,其弟内润,皆良璞也。’”
“外朗”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环境,也可用于人物品评。以下是详细解释:
外朗由“外”(外部)和“朗”(明亮、明朗)组成,字面意义为“外部明亮”。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
自然描写
多用于诗词或写景文字,如曹植《洛神赋》中“丹唇外朗,皓齿内鲜”,以“外朗”形容唇色红润鲜明。
人物品评
常见于历史典籍,如《南齐书》记载“其兄外朗,其弟内润”,借玉的质地比喻兄弟二人的才智与性情。宋代贺铸诗句“外朗内润连城珍”亦用此典。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逸士传》等文献来源。
外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光彩耀眼、明亮夺目的样子。
外朗的部首是“夕”,笔画数为8。
外朗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字典》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
外朗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外朗」。
在古代,外朗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因为汉字的演变和变形。但总的来说,字形和现代相似。
1. 她穿着一袭外朗的白色礼服,引来了众人的瞩目。
2. 这座城市的灯火辉煌,夜晚真是外朗无比。
1. 外朗光彩:指光线明亮耀眼的样子。
2. 外朗喧闹:形容声音明亮而嘈杂。
1. 明亮
2. 光彩照人
1. 黯淡
2. 幽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