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霜榦 ”。傲霜挺立的树干。 宋 苏轼 《满庭芳》词:“凛然苍檜,霜干苦难双。” 元 杨维桢 《大树歌为冯囦如赋》:“两株老檜挺霜干,青如连弁翘双鼇。”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上有楼阁古松,松乃数百年物,霜榦虬枝,纷披偃盖。”
“霜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文学意象中的象征意义(来自和)
指傲霜挺立的树干,常用来比喻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例如:
自然现象的直白描述(来自)
字面指霜冻后地面干燥的状态,作名词时描述气候特征,作成语时可引申为“经历考验后更坚韧”的比喻义。例如:“战地风霜干”可形容极寒环境,或隐喻人物历经磨难后的刚强。
使用建议:文学创作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象征性含义,科学或日常描述可用第二种字面义。需注意部分工具书对“霜干”是否归类为成语存在差异,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语义。
《霜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霜的结冻之后,会逐渐干燥成霜结。这个成语比喻事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冷落或忽视后,变得干涸和枯萎。
《霜干》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雨,每个字的部首都是雨,表示天气现象和自然界的事物。《霜干》两个字的拆分笔画分别是10画和13画。
《霜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传播后,逐渐进入了日常用语中,用来表示事物干燥、凋谢或失去活力的状态。
《霜干》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霜乾」。
古时候《霜干》这个成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形象是相似的。
1. 这家公司经过几个月的经营困难后,终于霜干了。
2. 他的事业因为缺乏关注逐渐霜干,最终破产。
3. 这片庄稼经过连续的干旱天气,已经完全变成了霜干的土地。
1. 霜脸:形容容貌皱纹深,布满皱纹。
2. 冰霜:指雨水或露水等结冰的天气现象。
3. 霜寒:形容天气非常冷,寒冷刺骨。
1. 枯萎:指植物失去水分而变得干燥、枯黄。
2. 干涸:指水源缺乏或被蒸发而变得干燥。
3. 凋谢:指植物的花朵逐渐枯萎和掉落。
1. 繁茂:指植物长势旺盛,枝叶茂盛。
2. 生气勃勃:形容事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 兴旺:指事物繁荣昌盛,发展迅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