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识不知,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庄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
(2).不主观,不自用。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 宋 苏轼 《拟殿试策问》:“朕虚心忘己,以来众言。”
"忘己"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忘己"指忘却自身的存在或利益,常形容无私、超脱的精神境界。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1082页)(https://www.cp.com.cn/book/978-7-5326-5325-8_5.html)
二、哲学与文化内涵
在道家与儒家思想中,"忘己"被赋予深层哲学意义:
来源:《辞海》(第七版,哲学分册)(https://www.cihai.com.cn/cihai/cate/detail?category_id=1007)
三、现代用法与示例
现代汉语中,"忘己"多用于褒义语境: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https://www.cp.com.cn/book/978-7-100-14928-7.html)
四、权威文献佐证
《庄子·天地》载:"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此句阐释"忘己"作为天人合一境界的必经阶段。
来源:中华书局《庄子注译》(http://www.zhbc.com.cn/book/detail?bookId=100283)
引用说明:
“忘己”是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核心层面解析:
源自《庄子·天地》的经典论述:“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指通过忘却自我存在,达到与自然合一的超然状态。这种境界强调:
宋代苏轼在《司马温公神道碑》中赋予新内涵:“二圣忘己,惟公是式”,此处特指:
部分现代辞书(如)扩展出“舍己为人”的伦理含义,但需注意这是基于传统哲学概念的延伸解读,并非原典直接定义。该用法强调超越个人利益,专注服务他人。
建议结合《庄子》原文及苏轼政论文章,深入理解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微妙差异。
背城一战埲塕齿及重提疮痏醇醴瓷铛醋葫芦达道带肚子返悔费工风迸封章钢索根气诡笑菰米还欠横征苛役花岗岩地貌宦吏花蕊石化瓦粮恢廓大度简明扼要惊视静躁鸡人酒靥救止空天苦荼老相好褵襹碌碌营营乾光窃发期稔讫繄柔蔬失正书劫烁金擡舁獭髓铁券文蹄轮同辈通衢大邑屯居亡失微罟围歼卫玉温带五敛子湘东一目先务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