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 南朝 梁简文帝 、 隋 卢思道 、 唐 李贺 等均有此作。《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四弦曲》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张永 《元嘉技録》有《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 唐 薛涛 《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 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絃》。”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诗:“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絃》。”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伯兄五十韵》:“哀怨《江南赋》,凄凉《蜀国絃》。”
“蜀国絃”是古代乐府旧题名,属于相和歌辞类别,具有以下特点及文学背景:
名称与起源
该曲调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古今乐录》记载,推测与蜀地(今四川)的音乐传统相关,可能源自四弦乐器的演奏形式。
历代创作演变
文学与情感表达
该曲调常承载离愁别绪或地域文化意象。例如杨慎诗句“肠断当筵《蜀国絈》”,即以乐声寄托羁旅愁思,反映了文人借古题抒情的传统。
作为乐府诗题,“蜀国絈”兼具音乐与文学双重属性,既体现蜀地文化特色,又成为历代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其具体曲调已失传,现存多为文人拟作的诗篇。
《蜀国絃》是指古代蜀国的琴弦。这个词用来形容美妙悠扬的音乐声,有时也指代古代蜀地音乐的代表作品。
《蜀国絃》这个词的部首是「糸」,笔画为12画。
《蜀国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楚辞》中的《离骚》一篇。这篇作品中有一句"散絃如黄鸟,繁弦如翩跹",形容的是琴弦在美妙的音乐中振动的景象。
在繁体字中,“絃”这个字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古时候的《絃》字的写法是「糸戔戈风」。
1. 听到《蜀国絃》的旋律,我仿佛置身于古代蜀地,感受那浓郁的历史氛围。
2. 他在弹奏《蜀国絃》时,琴音如泉涌般流动,引人入胜。
和《蜀国絃》相关的组词有:琴絃、乐絃、竹絃、丝絃。
与《蜀国絃》意思相近的词有:雅音、美妙的琴声、悠扬的乐曲。
与《蜀国絃》意思相反的词有:刺耳的声音、嘈杂的音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