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蜀国絃的意思、蜀国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蜀国絃的解释

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 南朝 梁简文帝 、 隋 卢思道 、 唐 李贺 等均有此作。《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四弦曲》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张永 《元嘉技録》《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 唐 薛涛 《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 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絃》。”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诗:“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絃》。”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伯兄五十韵》:“哀怨《江南赋》,凄凉《蜀国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蜀国絃(也作“蜀国弦”)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专有名词,特指古代蜀地(今四川地区)的弦乐音乐或相关诗歌意象,承载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词义溯源与基本释义

  1. 本义指蜀地音乐

    “絃”通“弦”,代指弦乐器或乐曲。该词最早见于南朝乐府诗题《蜀国弦》,后成为乐府旧题,专指以蜀地风物为背景的弦乐演奏。如唐代李贺《蜀国弦》:“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描绘锦江山水与弦乐交融的意境(参考《乐府诗集·卷三十》)。

  2. 引申为诗歌意象符号

    在唐诗中,“蜀国弦”演化为巴蜀文化的象征符号,常与“锦江”“杜鹃”“巫峡”等意象并置,传递哀婉清丽的审美特质。刘禹锡《竹枝词》中“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即暗合蜀弦的地域特色(参考《全唐诗》卷365)。


二、文化内涵解析

  1. 地理关联性

    蜀地因地形封闭,音乐风格兼具险峻山川的雄奇与盆地生活的婉转,如《华阳国志·蜀志》载“其民柔弱,其声清哀”,印证了蜀乐独特的哀怨基调(参考中华书局版《华阳国志校注》)。

  2. 文学母题传承

    自梁代萧纲首创乐府诗题后,陆龟蒙、李贺等均以此题创作,将蜀弦与“杜鹃啼血”“夜月猿鸣”等意象结合,强化了其悲凉凄美的文学基因(参考《乐府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汉语大词典》释义

    明确标注:“蜀国弦,乐府曲名,内容多咏蜀地风物。”(第7卷第108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音乐词典》考据

    指出蜀地琴派在唐代已形成独立体系,其“躁急凄清”的风格与中原古琴迥异,为“蜀国弦”提供了音乐实证(参考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2017年.
  2.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3. 常璩《华阳国志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
  4. 王运熙《乐府诗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5.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

网络扩展解释

“蜀国絃”是古代乐府旧题名,属于相和歌辞类别,具有以下特点及文学背景:

  1. 名称与起源
    该曲调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古今乐录》记载,推测与蜀地(今四川)的音乐传统相关,可能源自四弦乐器的演奏形式。

  2. 历代创作演变

    • 南朝至隋唐:梁简文帝、卢思道、李贺等诗人曾以此为题创作诗歌,内容多与蜀地风土或情感抒怀相关。
    • 唐代用例:如薛涛诗句“强为公歌《蜀国絈》”,明代杨慎亦在诗中引用此名,可见其流传久远。
  3. 文学与情感表达
    该曲调常承载离愁别绪或地域文化意象。例如杨慎诗句“肠断当筵《蜀国絈》”,即以乐声寄托羁旅愁思,反映了文人借古题抒情的传统。

作为乐府诗题,“蜀国絈”兼具音乐与文学双重属性,既体现蜀地文化特色,又成为历代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其具体曲调已失传,现存多为文人拟作的诗篇。

别人正在浏览...

变风易俗瞋决从就旦夕之危道宫底襟垩庐放债赶时髦寒疮酣兴黑狗脊洪炉点雪花农呼服家产戛齿简连皎亮架子床紧窄纠弹爵踊军舰凯泽铿鍧连编累牍莲座列阵笭床貍制抹角内范片批签批前声穷里崎崄气虚仁化仁寿节软俗乳粥三绕鹊山崩沈至世局尸禄素餐噬指弃薪鼠肚鸡肠顺风机痛骂玮态吴蒙乌丸想必陷击纤芥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