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缚的意思、鞭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缚的解释

鞭笞捆绑。 唐 无名氏 《李林甫外传》:“忽一日,方午,有人扣门,吏惊候之,见一道士甚枯瘦,曰:‘愿报相公。’閽者呵而逐之外,吏又欲鞭缚送於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鞭缚"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鞭"和"缚"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用鞭子抽打并捆绑,常表示对犯错者的严厉惩罚或强制约束。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单字释义

    • 本义:驱赶牲畜的皮条工具,引申为用鞭子抽打。《说文解字》释:"鞭,驱也。"
    • 古籍用例:

      《左传·庄公八年》:"鞭之见血。"(以鞭抽打至出血)

    • 本义:用绳索捆绑、束缚。《说文解字》:"缚,束也。"
    • 古籍用例:

      《史记·淮阴侯列传》:"缚广武君而致戏下。"(捆绑广武君送至军营)


二、复合词"鞭缚"的释义

"鞭"与"缚"连用,强调先鞭打后捆绑的连续惩罚动作,多见于史书及古典小说中,形容对俘虏、罪犯或违令者的严厉处置。


三、古籍文献用例

  1. 《资治通鉴·唐纪》:

    "官兵擒贼将,鞭缚以献。"(官兵擒获叛军将领,鞭打捆绑后献俘)

    此处"鞭缚"指对战俘的当众惩戒,彰显权威。

  2. 《水浒传》第五十回:

    "呼延灼喝令军士,将贼人鞭缚囚车。"(命令士兵将敌人鞭打后捆入囚车)

    反映宋代军中对待俘虏的典型手段。


四、语义演变与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
  4. 施耐庵. 《水浒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鞭缚”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鞭笞捆绑”,即用鞭子抽打并捆绑的行为。该词由“鞭”(鞭打工具)和“缚”(束缚)组合而成,字面强调暴力约束的动作。

  2. 出处与示例
    最早见于唐代小说《李林甫外传》,描述官吏欲对道士实施“鞭缚送於府”的惩罚。这一典故成为该词的主要文献依据。

  3. 用法与引申义
    多用于古代或文学语境,描述强制性的惩戒措施。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严厉的约束或限制”,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4. 相关成语与词语
    与“作茧自缚”“束手就缚”等同含“缚”字的成语类似,均含受限制之意,但“鞭缚”更强调暴力手段的施加。

  5. 注意事项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历史文本分析。使用时需注意其暴力属性,避免误解为普通约束行为。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文献《李林甫外传》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理事会罢斥白地明光锦背公营私悲苦编阑出大差出身加民丹毂肚里泪下凤戢奉先丰霄浩唱恒属覈叙涣号滑澾僭离荐新椒屏交融郊射旧曲罝网孔方兄陵冒陵域禄图萌萌哒赔价片文只事披散普陀山铅华千里骥去末归本髯龙染夏如潮涌至蓐食三颂散阵投巢骚头上腔煽弄摄持生地淑静岧嶤惕心五长无端端物役鶱飞相孚限制吸逮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