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指皇帝。 宋 沉遘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四:“尤哀此下国,无路望髯龙。”
(2).指虬枝盘曲的松树。 宋 苏轼 《杜舆秀才学种松法》诗:“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
“髯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借指皇帝
这一用法源于宋代沈遘的《大行皇帝挽歌辞》诗句:“尤哀此下国,无路望髯龙。”。其中“髯龙”以龙象征帝王,结合“髯”(胡须)暗含对皇帝形象的尊崇。古代龙常被视为皇权象征,此处用“髯龙”代指帝王,带有文学化的委婉表达。
形容虬枝盘曲的松树
宋代苏轼在《杜舆秀才学种松法》中写道:“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此处的“髯龙”比喻松树枝干如龙般蜿蜒曲折,松针似须,故以“髯”修饰,赋予松树动态的生命力。这一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借物喻形,增强画面感。
补充说明
“髯龙”一词源自于汉字组合,含义多指鬍鬚龍的简称。鬍鬚龍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神奇生物,因其具备龙的特征及又有像人的鬍鬚,所以被称为髯龙。
“髯龙”这个词可以拆分为“髟”和“龙”两个部分。
“髟”是一个由复杂的头部、鬍鬚和一部分脸的外貌特征组成的部首,与头发、髯鬚相关。
“龙”是一个由汉字的上、下、左、右四个部分组成的,表示龙这个字的字形。在汉字中,龙被视为神秘、强大和吉祥的象征。
根据部首和笔画的数量,整个词“髯龙”有12个笔画。
在繁体字中,“髯龙”的写法为“髯龍”,除了字形的细微变化外,意义没有发生改变。
在古代汉字中,髯龙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区别。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可能会将髯龙写作“鬍鬚龍”。
1. 传说中的髯龙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智慧。
2. 这张古画上绘制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髯龙。
鬍鬚(胡须)
龙王(龙的王者)
龙鳞(龙的鳞片)
胡须龙
长髯龙
须发龙
光头龙
秃顶龙
无须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