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吕延济 注:“百炼之铁坚刚,而今可绕指。自喻经破败而至柔弱也。”后因以“绕指柔”比喻坚强者经过挫折而变得随和软弱。 明 唐顺之 《与杨蕉山书》:“僕少颇负意气,屏发以来,槁形灰心之餘,化为绕指柔焉久矣。”
(2).用以形容柔软之极。 唐 高适 《咏马鞭》:“珠重重,星连连,绕指柔,纯金坚。” 清 黄遵宪 《寄和周朗山》:“金作同心结,刀期绕指柔。”亦省作“ 绕指 ”。 唐 温庭筠 《懊恼曲》:“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鐘铅绕指。” 宋 杨万里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诗:“向来百鍊兮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御史与边功》:“以至尚书三少而豸冠,风力化为绕指矣。”
绕指柔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指金属经过反复锻打后变得极其柔软,可缠绕于手指之上。此义最早见于西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比喻刚硬之物经历磨砺后转化为柔韧之态(《汉语大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此处的“绕指柔”以物理特性隐喻意志的锤炼过程。
唐宋时期引申为形容人性格温和顺从,如白居易《李夫人》诗:“金柔岂必化绕指”,以金属的柔韧反衬人性之柔(《全唐诗》卷四二七)。
道家思想影响下,衍生出“以柔克刚”的哲学内涵。黄庭坚《赠元发弟》中“百炼刚却作绕指柔”,强调外柔内刚的生存智慧(《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书法、绘画领域特指笔法圆融流畅,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称:“运笔如绕指柔,则气韵自生”,形容创作中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
该词的文化内核源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思想,后经文学创作固化为经典意象。刘琨诗句的典故化用见于《文选·卷二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成为后世诗词中“刚柔转化”的范式表达。
参考资料
“绕指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解析:
一、起源与典故
出自西晋刘琨《重赠卢谌》中的诗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原指经过千锤百炼的坚硬钢铁,最终变得柔软到能缠绕手指,比喻英雄经历挫折后从刚强转为柔弱,暗含壮志难酬的悲凉感。
二、本义与引申义
三、使用场景
四、注意误区
该词原典并无爱情含义,现代引申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原意混淆。例如“百炼钢成绕指柔”若用于爱情,仅能表示“刚强者为爱改变”,而非原典的消极色彩。
案目败柳残花白玉板班丝贝被搭子崩颠步步娇补骨脂蔀室参议院豺豕蟾枝陈郎瘅恶彰善当头人都船都管盾矛伐毛换髓福冈噶拉干巴巴干名滚动轴承旱云好姱见解景想蟿螽掯除穬麦枯胾狼巾流霞隶圉难乎爲继拟订女沙弥辟阳之宠铅部清醴三角板三寝沙荒地烧地眠,炙地卧生蕃声叙射人师输灌硕交殊释搜讨酸梗泰东叹挹天钧通称五盖向马贼闲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