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改正朔。《史记·封禅书》:“ 鲁 人 公孙臣 上书曰:‘始 秦 得水德,今 汉 受之,推终始传,则 汉 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 文帝 乃召 公孙臣 ,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参见“ 改正 ”。
改历指修改或变更历法体系的行为,是政权或文明为调整时间计量规则以适应天文观测、社会需求或政治象征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指对原有历法系统进行修订或替换。历法是人类划分年月日、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周期的规范,当误差累积或时代需求变化时,需通过"改历"修正。例如中国历史上因历法推算偏差导致的"改历"达数十次。
新政权建立常以改历彰显正统性,如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前104年),确立正月为岁首,成为后世模板。据《汉书·律历志》载,此举为"顺承天意,更始民生"。
唐代《大衍历》(公元729年)因精准预测日食被推崇,元代《授时历》(1281年)则通过实测数据将年长精确至365.2425日(与现代公历一致),均为科学改历典范。
公历(格里高利历)的推行是全球化改历案例。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为修正儒略历误差,直接删去10天日期。中国于1912年正式采用公历,形成农历与公历并行的"双历制"(来源:《中国历法史》科学出版社)。
权威参考来源(基于文献研究,无有效在线链接时标注文献):
“改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更改正朔”,即修订历法制度。这一行为在中国古代通常与政权更迭或重大政治变革相关,旨在通过调整历法确立新的统治合法性或顺应天命。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构成
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以“正朔”(即岁首和朔日)象征政权合法性。新朝代建立时,常通过改历彰显“天命所归”。例如《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文帝时期曾因“土德之应”改历,将服色改为黄色,以对应五行学说。
引申意义
广义上也指对历法体系的修订,如调整闰月、节气等,以更精准地反映天文现象。
尽管部分网页(如)权威性较高,但需注意其造句示例(如“修改历史教科书”)与词义无关,属现代引申误用。建议结合古籍记载(如《史记》)理解原意。
媕陋豹胎本愿躃步秉穗不佞长裤倡条冶叶承风出産摧剉倅然打造吊查东湖丰富丱髦闺袵鼓勇撼落祸厉健笔忌妬禁诘近旁军南门垦复垦植癞葡萄婪官老弱妇孺瞭高慄冽黾蜮暖气管沤粪刨祖坟飘散疲堕被发详狂清晖情志鮂鮋冗滞少一时杀着设定深层石窦石磉手镏殊建桃花人面滕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完书俉俉香莲小许公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