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建立中正之道。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 孔颖达 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一说谓建立法度、准则。 蔡沉 集传:“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準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八年》:“自 胡紘 、 刘德秀 去位, 侂胄 亦厌前事,故 鏜 等令言者以‘建极’之説投之。 侂胄 用其言,学禁渐弛。”
(2).指帝王即位。 唐 崔融 《为朝集使于思言等请封中岳表》:“陛下宝命絪緼,元期肸蠁,包混元而建极,宅造化而开阶,剖灵符於天,合至德於地。”
“建极”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源于古代政治哲学,主要指确立最高的准则或中正之道。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确立最高准则
“建”指建立、树立;“极”本义为房屋最高处的栋梁,引申为至高准则、中正之道。合指君主或统治者建立治国安邦的最高标准,如《尚书·洪范》载:“皇建其有极”,意为天子需确立中正之道以统御万民。
政治哲学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建极”强调以德治国、执中守正。如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释:“‘建极’者,立表于此,以示四方之正”,喻指为政者需以身作则,成为天下的道德标杆。
确立根本法则
引申为在制度、规范层面确立根本原则。如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言:“建极者,立万世之纲纪也”,强调建立恒常不变的准则。
追求至善境界
在文化语境中,“极”象征完美境界,“建极”亦含追求终极理想之意。如《汉语大词典》释义:“建极,谓登帝位或建立法度、准则”。
《尚书》原典
《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帝王建立治国准则,聚合五福,普施于百姓。)
历代注疏
现代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2卷:“建极:建立中正之道;亦指登帝位。”
“建极”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政治伦理,如: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确保有效性):
“建极”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和来源如下:
核心含义
源自《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意为君王应建立中正之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
延伸意义
宋代文献(如《续资治通鉴》)中,“建极”被用于政治语境,指通过确立法度实现国家治理的平衡。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经典注疏及历史文献的用法,体现了“建极”在政治哲学与历史语境中的双重意义。
哀摧白颡抱牒悲恼奔戎荜拨拨开卜问步檐策辔娼楼赤凤来甸徒抵粗非战粪除抚定浮艳溉浸革刬戈旗贯恶龟封孤骞鼓司浩淼鸿翥滹沱接舆挤满金瓮口外狼吞虎餐良遇敛马柳腰骊珠漏声猛锐暝涬扑腾溥天同庆潜心嘁测请婚庆宥羣衆组织散兵游勇沙毛钱圣奥十二金人十王私底下怗辞颓压妄断五大三粗下痢鲜禽躧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