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徒的意思、甸徒的详细解释
甸徒的解释
古代六十四井为甸,按甸为军赋、田役征发的徒卒为“甸徒”。《礼记·祭义》:“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 郑玄 注:“甸,六十四井也,以为军田出役之法。五十始衰,不从力役之事也。” 孔颖达 疏:“谓之甸者,以供军赋及田役之事。五十者气力始衰,不为此甸役徒卒。”
词语分解
- 甸的解释 甸 à 古代指郊外的地方。 田野的出产物:“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 治理。 甸 á 古同“畋”,打猎。 甸 è 古同“乘”,古代划分田、里的名称。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徒的解释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只;仅仅:家徒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
网络扩展解释
“甸徒”是古代中国与军赋、田役相关的一种役卒称谓,其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词义解析
- 基本定义:古代以六十四井(土地单位)为一“甸”,按甸为单位征发的劳役人员称为“甸徒”。他们主要负责军赋征收、田役劳作等事务。
- 征发标准:根据《礼记·祭义》记载,五十岁以上的男性因体力衰退,可免除甸徒之役,即“五十不为甸徒”。
2.制度背景
- 甸的划分:一甸包含六十四井,是古代土地和赋役制度的基本单位,兼具军事与农业管理功能。
- 职能范围:甸徒需承担军需物资的运输、田地的耕作维护等任务,属于国家强制征发的劳力。
3.文献依据
-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祭义》,东汉郑玄注解称“甸”为军田赋役的法规单位,唐代孔颖达进一步解释其用途为“供军赋及田役”。
4.历史意义
- 甸徒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土地为基础的赋役体系,以及年龄分层的社会管理方式,是研究先秦至汉唐时期经济、军事制度的重要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注释,可查阅《礼记》及郑玄、孔颖达的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二
甸徒(diantu)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行走、旅行或徒步穿越山林、野外等地的人。它由“田”和“彳”两个部首组成,部首“田”表示田地,意味着行走在大地上,部首“彳”表示走路,暗示行走的动作。
甸徒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词汇。它的繁体字为「墊徒」。在古时候,甸徒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其本义和意思基本保持一致。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是个甸徒,经常徒步穿越山区追求自然的美景。
和甸徒相关的词语有徒步、行走、徘徊等。
近义词可以是徒行、徒途、远足等。
反义词可能是乘车、驾车、航行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