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鞭抽打。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乃劝州人,大课芟銍。人人自利,若受鞭抶。” 宋 梅尧臣 《书窜》诗:“遂倾 西蜀 巧,日夜急鞭抶。”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其不用命者,纵不能尽如临阵之刑,而军令所谓鞭抶、贯耳等类,许将官督操,亦时一行之以示威。”
鞭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动词,指用鞭子抽打,常见于古代文献及文学作品中。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该词由“鞭”(指代鞭子或鞭打工具)与“抶”(意为击打)组合而成,强调通过鞭击实施惩罚或驱使的行为。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鞭”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驱也”,即驱使牲畜的工具,后引申为刑具;“抶”在《广雅》中释义为“击也”,二者结合后强化了动作的力度与惩戒性质。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鞭抶罪人”,即通过鞭打惩戒罪犯,体现了古代法律与刑罚的关联性。
在文化内涵上,鞭抶不仅指物理打击,还常隐喻严厉的管教或道德规训。如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及“教之以鞭抶”,借喻严格的教育方式。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描写,较少出现在口语语境。
根据您的查询,“鞭抶”可能是“鞭箠”的笔误。以下为相关解释:
基本含义
指用鞭子抽打,引申为严厉惩治或督促。
详细释义
“抶”单独意为击打(如《左传》中“抶而扑之”),因此“鞭抶”可理解为“鞭打”,但该词未被权威词典广泛收录,可能为生僻组合词。
建议结合语境确认具体用词。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八丁兵拜洛受图版檄八音遏密北寺避辞闭门不纳兵戎嘲骂成千累万惩刈虫罗淳古初头蹙境殚屈打热凤彩干讳干休宫墨合于阶地疾愤京仓鸡彝空钟愧耻累絷冷杯理要隆踊麻花马鬣坟铭旌难鸣孤掌牛鼎烹鸡旁观批答泼皮货铺卧谦褊墙立观羌零期亲刃口散迹扫视奢侈品首款鼠气坦言特得穨年晩红稳帖屋壁虾酣校旗谢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