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心下气。 清 陈天华 《警世钟》:“降心下气,和那平民党维新党,同心合德,不分畛域,共图抵制外国,一切大祸可免。”
“降心下气”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 拼音与结构
发音为 jiàng xīn xià qì,属于ABCD式联合结构成语(如“降心”与“下气”并列构成)。
2. 基本含义
指调整态度、降低傲慢,以谦和姿态与他人相处。强调在人际交往中需虚心、尊重他人,避免自以为是。
3. 出处与语境
最早见于清代陈天华的《警世钟》:“降心下气,和那平民党维新党,同心同德……共图抵制外国。” 原文呼吁不同党派放下成见,团结一致。
4. 用法与扩展
5. 感情色彩
属于中性成语,无褒贬倾向,侧重客观描述态度调整的必要性。
降心下气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平息愤怒,使心情平静;也可以解释为降低自己的傲气,服从他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降心下气》的拆分部首是:阝(阜)心气,共有17个笔画。
来源:
《降心下气》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篇名为《泰伯》的章节,其中记录了孔子对于降低傲气、心平气和的论述:“君子以气节。小人以绳墨。泰伯王有哀,慕孔子。降志辱身,终身不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降心下气”的含义与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繁体:
《降心下气》的繁体字为「降心下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有时也会将「气」写作「氣」。
例句: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立刻降心下气,向对方道歉。
组词:
降低、心情、服从、愤怒等。
近义词:
平心静气、泰然处之、抱残守缺。
反义词:
扬眉吐气、高傲自大、大发雷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