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絳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 明 王逵 《蠡海录·天文类》。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鬱如 蓬莱 之临沧海,憬如 崑崙 之出絳霄。”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二:“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絳霄。”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琼楼玉宇光笼罩。顷刻飞身到,星河逼絳霄。”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月姊星娥应共语,新添好伴絳霄边。”
“绛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结合权威资料与文学用例,解释如下:
“绛霄”字面指天空极高处,因古人观测天象时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区域位于北极之南,故借用代表南方的红色(“绛”)来比喻天空高远,形成“丹霄”“绛霄”等称谓。
部分资料(如查字典)提到“绛霄”可形容红霞或美丽景色,并关联牛郎织女神话。此说法或为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权威典籍仍以“高空”为核心释义。
“绛霄”本义为极高天空,源自古代天文观测中的方位色彩象征,后常用于诗文描绘壮阔场景。若需进一步考证文学用例或词源,可参考《蠡海录》及南朝至唐代文献。
《绛霄》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指天空高处的深红色或紫罗兰色的色彩。这个词由两个字符组成,分别是“绛”和“霄”。
“绛”字是由“纟”(红色或丝绸的部首)和“夅”(音同“党”,音符表示读音)组成,因为红色丝绸在古代是王族贵族所专有的,故有富贵、尊贵的意味。
“霄”字是由“雨”(雨部首)和“天”组成,表示高高在上的天空。
所以,《绛霄》这个词既有红色的华丽和尊贵,又有高高在上的宏伟和崇高之意。
“绛”字的部首是“纟”,它的拼音是jiàng,总共有11个笔画。
“霄”字的部首是“雨”,它的拼音是xiāo,总共有17个笔画。
《绛霄》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絳霄」。
在古时候,《绛霄》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根据誊本、刊本的资料和文字记录,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明显区别。
1. 在这个秋天,天空的晚霞染成了绛霄的颜色。
2. *********词中有一句:“红旗半卷春山。”在这句词中,红旗矗立在绛霄之中。
绛云、绛纱、霄云、霄汉、霄冥等。
丹霄、丹乌、赭霄。
白昼、青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