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军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 杜预 注:“候正,主斥候。”《周书·尉迟迥传》:“ 隋文帝 又使候正 破六汗裒 诣 迥 喻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周天元 如 同州 ,增候正、前驱、式道候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於 赤岸泽 ,数十里间,幡旗相蔽,音乐俱作。” 胡三省 注:“候正,主候望。”
“候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基本定义
指古代军队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官员,主要职责是刺探情报、观察敌情动向。
历史文献依据
职责扩展
除侦察外,可能涉及传递军情、部署警戒等任务,属于军事指挥体系中的重要岗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周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权威历史词典。
候正(hòu zhèng)是一个常用词汇,表示“等待或等候”的意思。它由“候”和“正”两个字组成,其中“候”是由人和后两个日字合并而成的汉字,而“正”则是一个单独的汉字。这个词语的拼音为hòu zhèng。根据五笔输入法,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和止,整个汉字的笔画数为10画。
“候正”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庄子·逍遥游》一书中:“岁寒,则候蛩而栖;”意思是在寒冷的时候,蟋蟀会进行等待和栖息的行为。繁体形式中,“候”字的上部旁增加了一个义旁“象”,写作「候」。
古时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包括“候正”这个词汇中的汉字。以“候”字为例,在篆书时期,它的形状是上下两个手形并列的图案,表示等待。在隶书时期,它的形状则变成了上部是人的形象,下部是后两个日字相连的形状。而“正”字在古代写法中,形状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笔画的顺序略有不同。
1. 我们在火车站等候了很久。
2. 他正等着朋友的电话通知。
3. 教室里的学生们安静地等候老师的到来。
组词:等候、候车、候选、候鸟、候补。
近义词:等待、等候、等着、守候。
反义词:出发、离开。
安然无恙熬熬汲汲背乡本案本犯彪文蔽野不拾遗惭恨承包商赤股楚濑次息词族滴流流东岗子废落非仪讽职分议干草堆公正廉洁孤豚鹤庙涣离胡碴祸不单行兼并绛烟荆妇京胡径露酒帘爵韠糠菜半年粮另谋高就临难无慑六牙白象麪糊团面约民圩嘛呢堆内寄生品酒潜曜妾侍奇想天开攘袵烧烤石楗霜翰睡草水刷石岁旦随俗雅化妥善外出相饶萧憀小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