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律历·七始》。《尚书大传》卷一下:“故圣王巡十有二州,观其风俗,习其性情,因论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 郑玄 注:“七始,黄鐘,林鐘、大蔟、南吕、姑洗、应鐘、蕤宾也。”《隋书·音乐志上》:“ 汉 雅乐郎 杜夔 ,能晓乐事,八音七始,靡不兼该。”
(2).作为乐曲名。《汉书·礼乐志》引《安世房中歌》之二:“《七始》《华始》,肃倡和声。”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七始,天、地、四时、人之始。华始,万物英华之始也。以为乐名,如《六英》也。”
“七始”是中国古代乐论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根据记载:
构成原理:将十二律中的七律分为两组:
文化内涵:该理论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音律将自然时序与人文秩序相关联,如《隋书·音乐志》提到“八音七始,靡不兼该”。
《汉书·礼乐志》记载的《安世房中歌》中有“《七始》《华始》,肃倡和声”,此处“七始”指代一首礼乐作品,其创作意图是通过音乐表达对天地四时与人类起源的崇敬。
需注意不同文献对“七始”具体律名的记载略有差异,如《尚书大传》郑玄注将南吕、应钟归入七始,而部分典籍未明确四季对应的律名。此概念主要见于汉代以前的音乐理论体系。
《七始》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一个起始的阶段或开始的地方。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新的开始或起点。
《七始》的拆分部首是七(qī),表示数目,表示事物的起始点。
它的总笔画数是9画。
《七始》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它可能是古代文字中的一个创造词。这个词的字形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或事物的起点。
《七始》的繁体字形状和简体字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代略有不同,可以将《七始》的古代形式描述如下:
七:田字底部是一个个小方块的图形。
始:田字底部是个人字形,上面有三个点。
1. 这个项目是我们在公司里创办的《七始》,充满了希望和未来的可能。
2. 婚后,他们进入了他们婚姻的《七始》,开始了新的生活。
1. 七曜(qī yào):指的是古代认为主宰人间命运的星球,也可以代指一周的星期。
2. 初始(chū shǐ):指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也可以用来表示初始状态。
1. 开始(kāi shǐ):表示行动、进程或事物的起始。
2. 创始(chuàng shǐ):表示事物的创立或创造。
1. 终结(zhōng jié):表示事物的结束或终点。
2. 结束(jié shù):指行动、进程或事物的结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