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订正。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景 ( 常景 )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 宋 曾巩 《授中书舍人谢启》:“其於讲求体要,讨正典章,出独断之渊深,号积年之希阔。”
“讨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研讨订正”,通常指通过讨论、研究对事物进行修正或完善。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讨”在此处意为探究、研讨,“正”则为修正、规范。合指通过学术或官方讨论,对文献、制度等内容进行校正和完善。
历史出处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景(常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描述北魏官员常景通过研讨修订法律条文,使其更符合规范。宋代曾巩的《授中书舍人谢启》中也提到“讨正典章”,强调对典章制度的修正过程。
应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法律或文献领域,如修订典籍(如《律》二十篇)、调整政策等,强调集体讨论与严谨的修正过程。
现代延伸
虽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仍可引申为通过研究讨论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并修正,适用于学术合作或团队协作场景。
“讨正”是带有学术或官方色彩的动词,强调通过研究讨论实现规范化的过程,具有历史深度与实用性。
讨正是指纠正或纠察某种错误、偏差或不合理的行为,使其恢复到正确或合理的状态。它可以涉及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等。
讨正的部首是言(讠),笔画数为5画。
讨正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原指“查正文字”。其中,“讨”表示查访、求取,而“正”则表示正确、准确。在繁体字中,讨正的写法为「討正」。
古代汉字中的讨正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书写形式上。古时候汉字的讨正写法为「討正」,其中的「討」与现代汉字中的「讨」相同,而「正」的写法为「正」。古代的汉字写法多样,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字形。
1. 他提出了一个讨正现行政策的建议。
2. 我们应该及时讨正我们对事情的错误认识。
3. 经过一番讨正,他的论文终于修订得十分完善。
组词:“讨教”、“讨价还价”、“正本清源”、“纠正”、“复正”。
近义词有:“更正”、“矫正”、“修正”。
反义词有:“错误”、“歪曲”、“颠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