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高有德之民。 明 李东阳 《送王德润参政还河南》诗:“还向耆民宣圣德,万人扶杖绕行轩。”《明史·太祖纪三》:“庚寅,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一家上寿》:“见 歷城 耆民 刘子全 者,年八十五矣,尚矍鑠。” 清 赵翼 《阅邸报恭纪盛事》诗:“两古稀年并一身,昇平人瑞有耆民。”
“耆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í mín,由“耆”(年老、德高望重)和“民”(百姓)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指年高有德之民,即年龄较大且品德高尚的百姓。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形容受尊敬的老年群体。
“耆”的含义:
历史用例:
“耆民”是典型的历史词汇,结合了年龄与道德双重标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长者的尊重和对德行的推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
《耆民》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年老的人民或老年人。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耆”指年老或年长,“民”表示人民或人们。
《耆民》的部首是耳(左边的部分)。它由7个笔画组成。
《耆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该词用于描述老年人的智慧和阅历。
《耆民》的繁体字写作「耆民」。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耆民的古字形是「耆」+「民」。
1. 这个村子里的耆民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一辈。
2. 老爷爷是这个社区里最受尊敬的耆民。
耆耄(表示年老);民众(表示人民)。
老者、老年人、长者。
少年、青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