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耆民的意思、耆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耆民的解释

年高有德之民。 明 李东阳 《送王德润参政还河南》诗:“还向耆民宣圣德,万人扶杖绕行轩。”《明史·太祖纪三》:“庚寅,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一家上寿》:“见 歷城 耆民 刘子全 者,年八十五矣,尚矍鑠。” 清 赵翼 《阅邸报恭纪盛事》诗:“两古稀年并一身,昇平人瑞有耆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耆民(qí mín)是汉语中对特定高龄老人的尊称,特指年高德劭、阅历丰富的长者。该词由“耆”与“民”二字构成,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溯源

    • 耆:《说文解字》释为“老也”,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礼记·曲礼上》明确“六十曰耆”,代表人生进入德高望重的阶段。
    • 民:泛指百姓、平民。

      合称“耆民”,即年届六十或以上的平民长者,强调其社会身份与年龄特征。

  2. 年龄界定

    古代文献对“耆”的年龄标准存在差异:

    • 主流标准:以《礼记》为代表,界定为六十岁(如“六十曰耆,指使”)。
    • 扩展标准:部分典籍如《释名》将“耆”延至七十岁(“七十曰耆”),但“六十岁”之说更为通行。

二、文化内涵与社会角色

  1. 德望象征

    “耆”不仅指年龄,更蕴含德行要求。《周礼·秋官》中“耆老”被赋予参议教化、调解纠纷的职责,体现“齿德俱尊”的传统价值观。

  2. 政策优待

    历代王朝对耆民有特殊礼遇:

    • 汉代:赐“鸠杖”作为身份标识,享免税特权(《汉书·文帝纪》)。
    • 明清:地方设“乡饮酒礼”,由耆民主持,彰扬敬老之风(《明会典》)。

三、与现代词汇的对比

区别于普通“老人”,“耆民”隐含三重特质:

  1. 年龄门槛:需达六十岁或以上。
  2. 平民身份:区别于“耆绅”(有官职的老人)。
  3. 德行为重:强调社会威望,非单纯年龄记录。

四、典籍例证

  1. 《礼记·曲礼上》:

    “六十曰耆,指使。” 指六十岁长者可指导他人行事。

  2. 《孟子·梁惠王下》: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王政发施,必先斯四者。” 其中“矜人”即含耆老,体现政策优先关怀。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耆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í mín,由“耆”(年老、德高望重)和“民”(百姓)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指年高有德之民,即年龄较大且品德高尚的百姓。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形容受尊敬的老年群体。


词源与用法

  1. “耆”的含义:

    • 本义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说文解字》),后引申为年长且有威望的人,如“耆老”“耆宿”。
    • 与“民”结合后,强调长者的德行与社会地位,常用于官方或文人作品中表彰有德行的百姓。
  2. 历史用例:

    • 明代李东阳诗云:“还向耆民宣圣德,万人扶杖绕行轩”,描绘了民众对德高望重者的拥戴。
    • 《明史·太祖纪三》记载:“援耆民有才德知典故者官”,表明古代会选拔此类长者担任官职。

相关词汇


“耆民”是典型的历史词汇,结合了年龄与道德双重标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长者的尊重和对德行的推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

别人正在浏览...

蚌酱拔山盖世步步紧逼赤蟹刍茭撮鸟短欠咄呵方教方楞芬芗辐聚格人诟笑国具合异后次黄芝嘉实镜泊湖劲射继志句读钧天乐开揭客房亏输来势汹汹两输户僚品灵计临视滤饼命日木室年级辇送啮啖尼居凝肃骑鸾骖凤人伙乳齿闰月乳牸山樵牲粉时泽淑着酥酒榻车跳脱挑嘴完葺温疠无崖霞际缬花斜行横阵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