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齿的意思、见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齿的解释

指笑。笑则露齿,故云。《礼记·檀弓上》:“ 高子皋 之执亲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孔颖达 疏:“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露齿,微笑则不见齿。”《孔子家语·弟子行》:“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 高柴 之行也。” 唐 黄滔 《祭陈先辈文》:“一朝而奄至泣血,三载而蔑闻见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见齿”是汉语中具有形象表达特征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露出牙齿”,常用于描述笑容或特定动作状态。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基本释义

“见”在此处为“显现”之义,“齿”即牙齿,“见齿”指牙齿外露的动作。《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见齿”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笑容中牙齿的显露程度,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描绘了笑时眉眼与牙齿配合的仪态。

二、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礼记·曲礼》:“笑不至矧”,郑玄注“矧谓齿本,笑则见齿本”,此处“见齿”与礼仪规范关联,体现古代对仪容的约束。唐代孔颖达疏解《左传》时,用“见齿”描述特定笑容形态,印证其历史语义的稳定性。

三、应用场景

  1. 文学描写:古典文学常用“微见齿”“不见齿”形容含蓄笑容,如《红楼梦》中黛玉“笑不露齿”的闺秀形象。
  2. 医学术语:现代口腔医学用“牙龈见齿”描述牙龈萎缩导致的牙齿根部暴露现象。
  3. 礼仪准则:《弟子规》强调“笑不露齿”的修养标准,反映传统社会对表情管理的重视。

四、文化关联

“见齿”程度在古代被视为身份象征,《女诫》规定“笑语不喧哗,齿不见于外”,将牙齿暴露程度与妇德修养直接关联。这种文化观念在当代仍部分存续,影响大众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见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笑”的动作,因笑时露齿而得名。根据笑的幅度不同,露齿程度有差异:大笑露齿根(齿本),中等笑露齿,微笑则不露齿。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记载高子皋守丧时“未尝见齿”,形容其哀痛至极、不露笑容。另在《孔子家语·弟子行》中也有类似描述。

  3. 词义延伸
    因“笑”与“露齿”的关联,古人用“见齿”代指笑容,多用于形容克制或含蓄的情感表达。例如唐代黄滔《祭陈先辈文》中“三载而蔑闻见齿”,强调长期无笑容的悲痛。

  4.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文言文相关研究中。需注意其与“露齿笑”的区别:“见齿”更侧重“因笑而露齿”的动作本身,而非单纯描述牙齿外露。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中“笑不露齿”的文化背景,可参考《礼记》相关注释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望半纸褓被标徵裁慎冲账酬币攒盒佃客踮踵独立王国放倒浮冰块釜锅高难动作公服观机而作贯索国筴杭宏陈红铅稷稷机难轻失蠲赈举厝鞠子剀直考盘宽剩钱乐政两豆塞耳六义乱来奈良庖人擗析掊斥青牛翁庆誉戚戚邱少云三已心伤沮折准试黜失赃守折输场水过地皮湿说起风就是雨殊效抬价讨击土候托虑完块下马席衔弦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