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币的意思、酬币的详细解释
酬币的解释
酬宾的礼物。《左传·昭公元年》:“ 后子 享 晋侯 ,造舟于 河 ,自 雍 及 絳 。归取酬币,终事八反。” 杨伯峻 注:“酬必主人赠礼物于宾以劝酒,谓之酬币。”《国语·周语中》:“酬币宴货,以示容合好。” 韦昭 注:“酬,报也。聘有酬宾束帛之礼。”《诗·小雅·鹿鸣序》“又实币帛筐篚” 汉 郑玄 笺:“饮之而有币,酬币也。” 孔颖达 疏:“言饮有酬宾送酒之币。”
词语分解
- 酬的解释 酬 ó 劝酒:酬酢。 用财物报答:酬劳。酬谢。酬金。报酬。 交际往来:应(宯 )酬。酬对。酬和(?)(用诗词应答)。酬唱(用诗词互相赠答)。 实现愿望:壮志未酬。 笔画数:; 部首:酉; 笔顺编号:
- 币的解释 币 (幣) ì 交换各种商品的媒介:货币。外币。人民币。币值(货币的价值)。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酬币是古代礼仪交往中用于回赠的财物,属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复合词,需从单字释义与历史用法综合解析:
一、单字溯源
-
酬
- 本义:主人再次敬酒。《说文解字》释:“酬,主人进客也。”段玉裁注:“谓客既酌主人,主人复自饮以答客也。”
- 引申义:报答、馈赠。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郑玄笺:“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主人又自饮酌宾曰酬。”
-
币(幣)
- 本义:缯帛,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丝织品。《说文解字》:“币,帛也。”
- 引申义:泛指礼物、财物。《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币”,高诱注:“币,货财也。”
二、复合词“酬币”的语义
“酬币”属动宾结构,指“以财物回赠答谢”,特用于古代宾礼场景:
- 礼仪场景:宾客献礼后,主人以财物回赠,以示礼尚往来。如《仪礼·聘礼》载:“宾奉束锦以请觌,主人受之,酬币。”郑玄注:“酬币,以酬宾之币也。”
- 物品形式:早期为玉帛、车马等贵重物品(《周礼·秋官·司仪》),后渐扩展至金银钱物。
三、文化制度背景
“酬币”制度体现周代礼制中的“宾主相报”原则:
- 《周礼》记载:诸侯朝觐天子后,天子赐玉帛作“酬币”(《周礼·春官·典瑞》);使者出访,主国亦以酬币答谢。
- 社会功能:维系宗法关系,强化等级秩序。孙诒让《周礼正义》称:“酬币所以广恩惠,明君臣之义。”
四、语义演变
汉代后,“酬币”渐泛指答谢性馈赠。如《汉书·武帝纪》载南越王“献酬币”,颜师古注:“酬,报也;币,财礼也。” 明清小说中偶见其用,但多作古语遗存。
参考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
- 郑玄《仪礼注》(中华书局)
-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酬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1. 基本定义
酬币指古代宴饮或聘问礼仪中,主人赠予宾客的礼物,主要用于表达敬意或回馈。该词由“酬”(报答、交际)和“币”(财物、礼物)二字组成,字面含义为“答谢用的财物”。
2. 历史背景与文献出处
-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后子享晋侯……归取酬币,终事八反”,描述诸侯国交往时以酬币为礼的场景。
- 《国语·周语中》提到“酬币宴货,以示容合好”,韦昭注解进一步说明此为聘问礼仪中的规范。
- 汉代郑玄在《诗经·小雅》笺注中亦提及“饮之而有币,酬币也”,表明其与宴饮礼仪的关联。
3. 使用特点
酬币多为丝帛、玉器等贵重物品,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常见于周代至汉代的贵族交往。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领域。
总结
该词反映了古代礼制中“礼尚往来”的文化内涵,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其社会功能。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国语》等原始典籍或权威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矮矮实实鞍桥襃叙鬓鬟传板催税大良造调求吊夜洞视对立面烦人风旱浮爵根祖骨目国富兵强魧鱼子合鬟黑匣子红晕轰醉怀玺混抖搂酸结契惊鸾烬燃近义词旷误棱觚列采轮头满腹疑团妙斲明灯末期牧监副目色盘蜿蓬户情礼秦声秋荼癯儒睿睠杀生时哲市准斯干丝竹狻麑榻板苔茸讨理晚晴蔚蓝吴光剑武经七书闲郤线虾